本文作者:adminddos

莫迪访华前印度恢复对华发放旅游签证,中国游客心动之后行动却难

adminddos 2025-08-08 07:28:57 5 抢沙发
莫迪访华前印度恢复对华发放旅游签证,中国游客心动之后行动却难摘要: ...

据环球网8月6日援引印度媒体最新消息,印度总理莫迪将于8月31日至9月1日访问中国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外界预期,在此背景下,印度重新调整对华关系或将形成制衡美国的关键因素。而莫迪最近一次访华还是在2018年4月。

两周前的7月23日,印度政府宣布,自7月24日起恢复向中国公民发放旅游签证。据央视网报道,这是自2020年印度暂停向中国公民签发旅游签证后,时隔5年首次恢复。另外,此前印度对中国公民赴印商务签证施加的限制,近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放松。

当地时间2025年3月16日,印度新德里,游客游览德里红堡。视觉中国 图

然而,与5年前相比,如今的签证办理流程明显更为复杂:所需的存款证明金额由原来的1万元提高至10万元人民币,而此前可自助申请的电子签证(e-Visa)通道至今尚未恢复。此外,申请人需亲自前往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印度签证申请中心提交材料,签证费用约为628元(含服务费)。

7月底和8月初,通过前后两次探访上海的印度签证申请中心,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发现前来办理签证业务的多为商务人士,而旅游签证的申请者屈指可数。多名有意前往印度的中国游客告诉澎湃新闻,繁琐的申请流程和相对较高的签证费用,让他们目前仍处于观望状态。

在深圳某制造公司从事品牌营销的罗瑢告诉澎湃新闻,他想去的地方包括孟买和新德里等城市。“当然还有恒河,因为它在印度教中象征着生命的起源。”罗先生还表示,虽然印度在国际上是最被看好的经济体之一,但国内舆论对印度有比较严重的刻板印象。“我觉得这种认知蛮矛盾的,想亲自去看看。不过申请资料都还没填完,需要填的东西特别麻烦。”

在现场提交旅游签证材料的方琪告诉澎湃新闻,她和同事此行的目的是与印度合作方洽谈业务。方琪所在的公司在印度市场深耕超过20年,自从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她和同事还没机会前往印度。“都是印度人过来跟我们谈(生意)。虽然这次用的是旅游签,但我觉得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自己先来试试。如果没问题,其他同事也要过来申请。”

方琪坦言,即便是旅游签证,办理过程也“十分麻烦”。办理当天,现场工作人员告知她需要补充一份无犯罪证明的公证材料。“之前中介提醒我,我还不信邪。疫情结束后,印度的商务签证能在一个月内完成办理已经算很不错了,甚至有的人还被拒签。”当天跑空的方琪抱怨道。

“手续复杂了很多”

印度驻华大使馆官方网站7月23日发布公告称,自2025年7月24日起,中国公民可申请旅游签证到访印度,申请者需先在指定网站在线填写签证申请表并打印,在签证受理中心BLS website进行预约后由本人持护照、签证申请表及其他相关文件前往相应管辖区的印度签证申请中心提交申请。

曾于2019年前往印度旅游的沈明表示,他在印度宣布恢复旅游签证申请的当天(7月24日)便前往北京的印度签证中心。让他感到惊讶的是,现场工作人员似乎并不清楚操作流程。窗口人员告诉他,他们尚未收到使馆的正式通知,执行层面仍未准备好。

7月28日,上海印度签证中心的工作人员同样向澎湃新闻表示,由于大使馆仍未提供明确指示,目前中心并不受理旅游签证提交的材料,只能等进一步通知。此外,是否出签、出签时间仍无法保证。

8月1日,澎湃新闻在第二次探访时得知,该中心已从7月31日开始正式受理旅游签证的材料,户籍地为江浙沪地区或工作单位在上述地区的中国公民可以在网上预约后,携带材料线下办理。

“今天大概有2到3个人提交了旅游签证的材料,但我们不能保证材料审核可以成功。”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签证,他们均无法保证成功出签的具体日期。

“我觉得印度大使馆过于仓促地宣布消息,签证中心并未同步跟进。”沈明回忆起2019年申请电子旅游签证时的经历,认为目前的申请流程不仅更加复杂,而且也并不透明。

“当时只需在印度政府官网上传护照和照片,填写基本信息即可,大概一周内就能拿到签证,不需要提交纸质材料。现在的纸质签证需要提交银行流水、存款证明和单位证明,还得上交护照原件,对普通游客而言的确增加了不少门槛。办理无犯罪证明就要几百块钱公证费,而且需要押上自己的护照,假设我那段时间碰巧要用护照的话,那就太不方便了。”沈明说。

当地时间2025年3月27日,印度新德里,莲花庙是游客最常光顾的景点之一。视觉中国 图

澎湃新闻在查询签证所需的资料清单时发现,中国公民需提交无犯罪证明公证书的原件以及复印件,并且提供1万元人民币至少冻结3个月的银行存款证明(或近3个月不低于10万元的银行流水证明)。如果是在职人士申请者,则需要提交由任职公司盖章的公司营业执照复印件以及由雇主出具的英文证明信(或中英双语证明信)。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在各大社交平台引发热议的“100万元存款要求”系由翻译误差造成(数字分隔符1,00,000被误译为1,000,000)。

并非所有国家的公民都需要应对如此繁杂的申请流程。近年来,印度政府面向芬兰、日本、缅甸、印度尼西亚、新西兰、卢森堡、柬埔寨、新加坡、越南、菲律宾、韩国以及老挝推出为期一年的旅游落地签证,入境目的只能是观光、探亲、访友等活动。持旅游签证入境的申请人不得在印度从事其他活动,只能通过新德里、孟买及加尔各答机场的移民官员签发单次签证授予单次入境的权限,最多在印度停留30天。

沈明告诉澎湃新闻,哪怕印度目前处于不适宜旅游的雨季,他也想马上出发。“我已经等太久了。我非常喜欢印度,也希望他们能对中国游客更加友善与公平。我认为印度起码应该尽快恢复电子签证,简化流程,提高透明度。现在这种模糊、繁琐的操作,会让许多原本有兴趣的游客望而却步。即使两国关系出现波动,也不应由普通游客来承担成本。现在印度人申请中国签证并没有类似限制,而中国公民赴印却面临诸多障碍,确实让人失望。”

“冰火两重天”的旅游

在印度宣布恢复对华旅游签证后,多家中国在线旅游平台上与印度相关的搜索量快速增长。澎湃新闻7月23日曾报道称,去哪儿指数数据显示,去哪儿平台上以印度德里为目的地的机票搜索量瞬时增长,最高时达10倍以上。其中,中国香港至印度德里的机票搜索量最高,平均含税价格在862元。然而近期价格已经猛涨,平均在1800元左右。

《金融时报》此前报道称,2020年之后,以新冠疫情暴发和中印边境冲突为理由,印度对中国企业实施了“亚洲最严格的限制措施”,包括严格限制对华签证发放和中国投资。

中印曾全面取消双边航班并暂停大部分签证服务,但中国政府于2022年率先恢复印度留学生签证申请,后续逐步开放商务和旅游签证。2025年1月至6月期间,中方共向印度签发了约8.5万份签证。印度虽开放了商务和学生签证,但旅游签证却迟迟未能重启。根据印度旅游部2019年的数据,当年赴印中国游客超30万人次,而访华的印度游客则达86.9万人次左右。2023年,访印的中国游客数量大幅锐减至3万余人次。

疫情之前,来自北京的张先生主营印度当地的电话卡和包车服务,“当时在国内可以排到前二”。然而,正当他准备带团时却发生了新冠疫情。“我是70后,这个年纪不好找工作,这一躺平,就躺了5年。”张先生告诉澎湃新闻。

在印度宣布放开旅游签证后,张先生正尝试联系原来的印度合作方,“包车和火车票业务还得跟他们合作”。在张先生的微信群里,不少曾经到访印度的中国游客十分活跃地讨论签证事宜。“不过,真正来咨询的人不到5个人,印度目前正值炎热的雨季,不适合旅游,大家都在观望。”

总部位于德里的旅行社Ghum India Ghum(Roam India Roam)的创始人萨夫吉特·桑克里特(Sarvjeet Sankrit)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表示:“印度入境旅游业在新冠疫情后正经历艰难时期,另一个市场的开放对我们来说是件好事。”他还表示,在签证禁令实施之前,他看到“很多中国游客”到访了德里。在他看来,印度解除(旅游签证)限制“对车主、导游和酒店老板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每个人都能获得更多生意”。

新德里电视台报道称,中国游客青睐的旅游目的地主要包括德里、孟买、阿格拉(泰姬陵)、菩提伽耶和斋浦尔。报道预计,签证放开后,2025年至2026年印度将迎来超过20万中国游客,每位游客人均消费15万卢比(折合人民币12252元)。

根据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的数据,截至2025年7月,印度共拥有44处世界遗产。新德里电视台报道称,在旅游签证暂停前,中国游客在外国游客中占比不大,但“意义重大”。“他们带来了多样化的旅行偏好,并以融合精神深度与城市体验而闻名。”

2019年,来自北京的沈明开始在新加坡求学,住在新加坡三大历史街区之一的“小印度”附近。作为著名的印度族群聚集地,“小印度”社区浓郁的印度文化氛围、街头弥漫的香料气味以及林立的印度教寺庙群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真正的印度究竟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沈明的脑海里。

带着疑问,沈明申请了电子签证后从香港入境印度,花了3周时间游览了德里、孟买和斋普尔等大城市,顺道去了印度南部几个城市。他坦言,印度让他印象最深的其实不在于景点,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火车站和市场,沈明遇到了很多主动找他聊天的印度民众。“他们对中国人很感兴趣,也很友好。”沈明回忆道,一些印度人甚至会用中文说“你好”和“谢谢”。

一些热情的印度民众也给沈明留下了温暖的回忆。“有一次打车时,司机知道我是外国人后很热情,告诉我哪些区域安全,哪些地方要避免前往。还有一次我在车站迷路,一个当地人毫不犹豫地带我走过去。这些经历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印度人的热情与善意。”

当地时间2025年1月6日,印度加尔各答,一辆黄色出租车正在行驶。视觉中国 图

张先生认为,印度旅游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文化多元性。走在印度街头,不同肤色、穿着不同服饰的人几乎随处可见,一些场景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很难在国内城市感受到。“想象一下,我们能在北京或上海看到穿着少数民族服饰的人走在街上吗?这就是印度旅游所带来的乐趣。有一次我在印度看到两个人并排骑着单车,举着一个空轿子,这种场面让我特别震撼。”张先生说道。

位于德里的咨询师普拉迪普·K向CNN表示,印度的最新举措“是件好事”,“印度和中国人民将有更多的互动”。“但一纸外交文书真能改变观念、拉近民心?这个问题恐怕谁都说不准。”

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张家栋去年12月在《环球时报》撰文指出,相对于中印这两个亚洲大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两国间的人文交流水平“远远落后”,这导致双方对彼此的理解出现“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张家栋指出,“这个问题需要更频繁的人文交流来缓解。”

沈明表示,自己更喜欢印度南方地区和部分小城市,比如喀拉拉邦和果阿邦,“那里节奏慢,生活感强,骗子也少很多”。在他看来,德里、孟买的新城区虽然现代化程度很高,但老城区与其形成鲜明对比,差距之大令人震惊。黄昏时分,身处印度北部偏远地区的车站会让沈明感到不安,有时甚至会产生“危机四伏”的感觉。

今年6月,美国国务院持续对在印居住或旅行的美国公民维持二级旅行警示(“提高警惕”级别),提醒民众因犯罪活动及恐怖主义威胁需“加强防范”。特朗普政府还特别建议女性游客应避免单独出行,在旅游景点及公共场所需保持高度警觉。

警示文件指出:“鉴于印度犯罪及恐怖主义风险,请加强防范。部分地区风险等级更高。印度境内存在暴力犯罪与恐怖袭击事件,其中强奸案增速居各类犯罪之首。旅游景点等场所可能发生包括性侵在内的暴力案件。”该警示于6月16日经例行评估后重新发布,同步更新了出入境要求细则。

自2022年起,印度持续位列美国二级警示(“提高警惕”级别)。美方曾于2022年3月28日、7月25日及10月5日多次发布类似警告,2023至2024年间持续重申这一风险评级。

至于饮食方面,沈明对咖喱、飞饼这类印度传统食品青睐有加。“在印度,我记得有时候5块钱人民币就能吃上一顿饭,性价比非常高。不过,很多路边摊的卫生条件堪忧,尤其是饮用水来源令人不安,我宁愿饿肚子也不敢冒险。”

印度旅游公司India Someday Travels联合创始人哈什·索纳瓦拉在该公司网站也发出了类似提醒,表示外国游客在印度保持健康的秘诀是,“饮用瓶装水、选择卫生餐馆并勤洗手,尤其要避免食用路边摊售卖的冰块”。他还提醒,游客应随身携带急救包并购买旅行保险。

“印度是个神奇的国家,对一些真正喜欢印度和印度文化或者手头并不充裕的游客而言,去印度游玩的体验一般会特别好。大部分人都会玩得很尽兴,也会选择再去一次。我带了很多团,只有极少数的人会对印度之旅感到非常失望,认为那边的环境确实脏乱差。”张先生说。

能否推动中印进一步接触?

8月1日,澎湃新闻再度探访印度签证中心时正值台风“竹节草”影响结束后的第二天,前来办理业务的人显然有所增加,且多为商务人士。

澎湃新闻注意到,签证中心的面积总共不到30平方米,共设有3个业务办理窗口。当天下午,约有15至20人正在等候办理签证,接近一半的申请者会被工作人员告知需要重新修改或补充资料。

从事机械行业的徐先生系首次办理印度商务签证,为了保险起见,他特意找了一家签证中介公司。中心工作人员告诉他,约有10份材料需要重新修改,如银行流水以及为期3个月的10万元冻结存款。“无所谓了。我从去过的同事那里知道手续特别麻烦,其实我个人也没那么想去。”徐先生告诉澎湃新闻。

林先生所在的医疗器械公司在印度有固定业务,他跟另一位同事赶在8月1日下午办理签证,目前“进展顺利”。尽管已经进入到缴费环节,林先生却并不乐观,认为能不能拿到签证还要等通知,“反正结果无非就是‘Yes’和‘No’”。

从业多年的林先生对商务签证的申请难度早有耳闻,他也曾认为,申请商务签“没多大意义”。然而,今年的情况已出现变化,在国内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公司决定“去印度试试看”。“还是得过去开拓市场,我听说有1到2个同行今年拿到了商务签证。”

根据携程签证平台数据,今年以来,前往印度的商务签证量同比实现63%的增长。在此之前,2019年赴印度的旅游签和商务签同比均有正增长。

与其他申请者不同,机械行业从业者张先生申请的是工作签证,目的是帮印度客户调试一批设备。当天下午,张先生被告知需要重新修改材料。“麻烦倒也还好,主要是材料很多。公司计划派出20多名技术人员,但能派去一半估计已经算不错了。”张先生表示,他们之所以没考虑让印度客户派人来华,原因是“印度人很难学会”。

《金融时报》去年6月的一则报道指出,数千名中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难以获取印度签证,这一审批瓶颈导致印度“制造大国”的战略面临潜在障碍。“对电子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技术人才流动已经停滞。”印度移动与电子协会主席潘卡吉·莫欣德鲁表示,过去两三年间,数千名中国公民的商务和工作签证申请被拒,更多人则因“担心被拒”而放弃申请。

报道指出,印度跨国制造商大多依赖中国工程师进行设备安装和生产线运营,却受制于印度对华的签证紧缩政策。“现行审批流程令人痛苦,制造不确定性,阻碍了我们提升规模与附加值的愿景。”莫欣德鲁坦言,“就连在美国工作多年的中国籍员工也频遭拒签。受影响的不仅是中企,还有在印建厂的美国、英国、中国台湾、日本和印度本土企业。”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印度政府2024年推出新的在线门户网站,旨在简化对该国生产挂钩奖励计划(PLI)至关重要的中国技术人员的签证流程,包括从事机械安装、维修和工人培训的技术人员。《印度时报》报道称,此举旨在回应业界对专家签证申请延迟的担忧,加快在电信、白色家电、纺织和制药等PLI行业工作的中国技术人员的签证发放。

《环球时报》报道称,伴随着印度对华旅游签证放开,印度商界也传来新消息。印度《商业旗帜报》7月25日报道称,据印官方消息人士透露,印度政府对更多中国公司与印度公司建立合资企业在印开展业务持开放态度,特别是在电子制造领域。该消息人士表示,“在电子行业,60%的制造产能在中国,因此印必须对华开展某种形式的合作。”

印度时隔5年重新向中国公民发放旅游签证,中国外交部对此表示欢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表示:“我们注意到这一积极举措,推动人员往来便利化,符合各方共同利益。中方愿同印方保持沟通与协商,不断提升两国人员往来便利化水平。”

实际上,中印高层的密集接触为此番旅游签证的恢复奠定了基调。去年10月,中印两国领导人在喀山金砖峰会期间实现会晤,双方就推进双边关系达成了共识。今年1月,印度和中国同意恢复直飞商业航班后,中国于今年3月取消了对印度公民的旅游签证限制,并在6月重启印度香客赴中国西藏自治区“圣山圣湖”(冈仁波齐峰、玛旁雍错湖)的朝圣。

7月14日至16日,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访华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外长理事会会议。印度外交部发表声明称,苏杰生在北京同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展开会晤。双方“注意到双方在稳定和重建关系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优先开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合作”。

印度新德里电视台、《印度斯坦时报》等印媒8月6日报道称,莫迪时隔7年多将于8月31日再次访问中国。报道特别提到,莫迪此访,正值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印度加征高额关税、针对印度采购俄罗斯石油持续施压之际。一度被称作美国“好朋友”的印度,8月27日起将面临高达50%的关税。

位于新德里的智库“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外交政策负责人哈什·V·潘特向CNN表示,中印关系“正在逐步实现正常化”。“双方都在进行某种重新调整。但这也反映出印度在应对中国方面面临着独特的挑战。”潘特表示,尽管紧张局势持续存在,但印度在经济上仍然依赖中国,并在明确划定红线的同时看到了“建立经济伙伴关系的可能性”。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