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读懂城市丨西宁的夏日启示录:当一座城市把凉爽变成核心竞争力

adminddos 2025-08-11 12:01:01 7 抢沙发
读懂城市丨西宁的夏日启示录:当一座城市把凉爽变成核心竞争力摘要: ...

19℃的夏天,是大自然赋予西宁的独特礼物。

作为青藏高原的东大门,西北重要中心城市,西宁用清爽重新诠释了夏季——没有黏腻的闷热,只有带着高原清冽的风,和夜晚恰到好处的微凉。

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夏都”,特色是“三无”:无空调、无蚊子、无酷暑。每年6到9月,天南海北的旅人汇聚于此,在19℃的舒适里,体验着西北独有的夏日浪漫。2261米的海拔高度据称是最适宜人体机能唤醒的天然海拔带,在这里,每一次呼吸都是身体的“自我更新”,每一处风景都是心灵的深度疗愈。

西宁城市风光。黎晓刚 摄

但西宁的魅力远不止于地理和气候的偏爱。

不光是“中国夏都”,西宁还是“雪豹之都”,这座城市与大自然有着最亲密的对话。今年爆红的雪豹“凌小蛰”,让世界看到了这座城市对野性生命的守护。在这里,现代都市与自然风情仅一步之遥,这种独特的城市气质,也让西宁正从旅游中转站蜕变为值得深度探索的栖息目的地。

西宁,正在探索一条依托地理禀赋、融合多元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实现由传统避暑胜地到现代康养之都的嬗变。

西宁,重新定义“夏天”

体验不一样的夏天,从“抛弃”空调开始。

漫步西宁街头,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里的住宅很少安装空调,就连酒店也大多依靠自然通风。“夜晚推开窗,让高原的风轻轻拂过,这是西宁夏天该有的清爽。”一位当地居民和记者这样描述。

这和地理有关。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带,被祁连山支脉环抱,西宁就像被大自然精心设计的避暑胜地——既享受着高原的清凉,又隔绝了戈壁的燥热。

湟水湿地公园。杨司煜 摄

湟水河如碧绿的丝带穿城而过,与南北两山共同构建起西宁独特的“气候调节系统”:北部的达坂山是抵御热浪的第一道屏障,南部的拉脊山则将暑气拒之门外。而河谷地形形成的天然风道,让清凉的山风昼夜不息地流转于城市之间。

因此,当全国多地陷入酷暑炙烤时,西宁却以19℃的清凉,成为避暑者的天堂。白天阳光明媚却温柔可亲;入夜后,细雨经常悄然而至,像大自然的加湿器,将最后一丝暑意轻轻拭去。多重自然要素的完美配合,让西宁重新定义了夏季:不再是需要躲避的时节,而是可以尽情拥抱的美好时光。

爱上西宁的夏天,有人选择年年来度假,也有人选择直接在这里安一个家。32岁的林胜就是后者,今年他果断在西宁购置了一套50平方米的避暑公寓。“不到30万的总价,算下来比每年住酒店划算多了。”

林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往年夏季来西宁住三个月,旺季酒店费用近3万元;买房后,不仅随时可以来住,闲置时还能以每月1500元左右的租金出租。“这不仅是投资,更是给自己的一份夏日礼物。”林胜说。

像他这样被西宁夏天“圈粉”的避暑族不在少数——他们先是爱上了这里19℃的夏天,继而发现这座城市宜居的物价和舒适的生活节奏,最终决定在这里安一个随时可以回来的“避暑之家”。

或许,这就是19℃的西宁,作为“中国夏都”的独特魅力:舒适度和烟火气完美交融,只来一次是不够的。

在黄金海拔“更新”自己

因为,如果到西宁只为寻觅19℃的清凉,那不过是“浅尝辄止”。

除了凉爽,西宁有独特的“高原疗愈力”——当黄金海拔唤醒沉睡的细胞,当藏医智慧与现代康养在此交融,西宁正以“康养之都”的姿态,邀请每一位到访者开启一场身心的“焕新之旅”:从西宁带走的不只是避暑记忆,更是一个“更新版”的自己。

中国工程院院士、“七一勋章”获得者吴天一在这里扎根六十余载,见证了这座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吴院士说,“高原不是生命的禁区,而是人与自然共同书写的绿色诗篇。”

吴天一院士是我国高原医学的奠基人。他研究发现,在适度、符合一定条件的高原低氧环境下,机体通过间歇性低氧,完成“习服—适应”过程,可以激活机体潜能、提高心肺血液功能、增强机体氧利用能力、改善人体新陈代谢,这催生出高原康养这一概念。

他提出,高原康养选择的是中度高原(理想海拔为2220米至2500米),而西宁市海拔2240米至2350米,刚好处于理想海拔范围内。“注意到没有?在高原地区,你很难见到肥胖人群。”吴天一院士向记者指出这一现象。他解释称:“在黄金海拔地区进行康养,能改善血糖、血脂等多项生理指标。”

绿色西宁。黎晓刚 摄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超重和肥胖已成为推动糖尿病流行的关键因素。吴天一认为:“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为代谢性疾病干预提供了天然解决方案,高原康养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基于此,西宁正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城市从“避暑胜地”向“疗愈之都”升级。

去年年底,“黄金海拔2200青藏高原康养中心”正式营业,毗邻北川河湿地公园,尽揽湖光山色与生态灵韵。除40余种中藏医理疗外,康养中心还设有康养大讲堂等功能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健康养生、文化体验、科普教育为一体。

西宁提出了“康养+”融合发展模式:以“康养+医疗”完善服务体系,“康养+演艺”丰富文化体验,“康养+乡村旅游”激活生态资源,“康养+体育”创新运动康养,以及“康养+赛事”打造特色IP。

一系列举措,正在构建全方位的高原康养产业生态。西宁,正在用科学和自然的力量,不仅重新定义夏天,更重新定义了健康生活新方式。

来自雪山的“顶流”

来西宁,怎么能不和雪山“顶流”见个面?

今年春天,一只疑似高空坠跌导致颈胸椎骨折的幼年雪豹在玉树被发现,奄奄一息。西宁野生动物园紧急启动救助,为这个后来被命名为“凌小蛰”的小生命开启了重生之旅。

5个月的精心救治,见证了生命的奇迹——“凌小蛰”从最初的无法站立、瘦弱不堪,到如今的灵活跳跃、萌态十足。“凌小蛰”的康复故事,不仅是一部救助的“动物纪录片”,更是西宁这座城市对高原生灵的深切敬畏。

西宁野生动物园雪豹馆外,游客们举着手机,在玻璃幕墙前形成一堵闪光的墙。孩子们瞪大眼睛,大人们轻声赞叹。“凌小蛰”的每一次踱步、每一个哈欠,都引发阵阵欢呼。这位雪山上的顶级猎食者,如今成了西野动物园里最受欢迎的明星,更是全网的顶流。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除了“凌小蛰”,动物园里还有“凌夏”、“凌不服”等“凌氏家族”的雪豹们。凌指的是冰霜,也有跨过、越过的意思。被救护的雪豹都遇到了生命中的一道坎,姓凌,是希望让每一只雪豹都跨过生命的难关。这不仅是动物园的朴素愿望,更是西宁市对生灵自然的敬畏。

无论是成都的熊猫顶流“花花”,还是西宁的“凌小蛰”,明星动物带给城市的影响力可不容小觑。

在西宁野生动物园,沙果和千鹤作为饲养员已经与动物们相伴七年。从威风凛凛的老虎到憨态可掬的雪豹,他们用专业与爱心守护着这些高原精灵。

去年,这对搭档迎来了转型——从幕后饲养员走到台前,成为动物保护的科普工作者。“以前是照顾动物,现在是讲述它们的故事。”沙果说这话时,来自北京的周女士和她10岁的儿子正在参观雪豹馆,小男孩全程目不转睛。“我们来西宁第一站就是看‘凌小蛰’,”周女士感慨道,“没想到还能听到这么多关于雪豹保护的幕后故事。”

让沙果感动的是,有游客仅凭声音就认出了她。“他们专程来西宁看雪豹,这份心意让我们觉得工作更有成就感。”

如今,不少人来西宁的首选目标,就是来看雪豹,雪豹的热度也带动了西宁的城市热度。社交媒体上,网友们热烈讨论着来西宁“偶遇”雪豹的攻略,顺带种草了当地美食和景点。雪山之王,就这样成为了连接人与自然、城市与游客的特别纽带。

近年来,雪豹的身影在西宁的城市肌理中愈发鲜明——从街角画像到文创产品,从公益广告到城市标识,“雪豹之都”,正成为这座高原之城新的符号。

西宁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雪豹选择以雪为伴、以山为家,既坚韧又灵动,与高原人顽强而包容的精神气质高度契合。我们希望通过这个IP,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理念。”

西宁对生态保护的追求远不止于明星物种。从金字塔尖的雪豹到草原上的鼠兔,从湟水河的湟鱼到南北山的绿植,保护生灵万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集体共识。网友为“凌小蛰”的康复欢呼时,也见证了西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专业与温度。

这种守护正在转化为独特的城市价值。去年,西宁接待国内外游客3185.42万人次,同比增长28.0%;旅游总收入338.27亿元,同比增长25.0%。

对于西宁来说,19℃的清凉夏日与2200米的海拔优势是一种天赋,而对万物生灵的敬畏与守护,才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文明底色。

浪山的诱惑

雪豹“凌小蛰”的故事,让世界看到了西宁对生命的敬畏;而浪山文化,则展现了高原城市独有的生活美学。

在西宁,人们对自然的亲近是刻在骨子里——一棵树荫下的长椅、一片青翠的草坪,甚至是街角的一处绿意盎然的灌木丛,都能成为西宁人“浪山”的惬意所在。

浪山,意思是到野外去野炊、游玩。浪是玩的意思,山却不是高山,而是一切可以搭灶做饭和放松休闲的地方,只要不是在家里就可以。

大学毕业后,李嘉毅然选择从北京回到西宁工作,吸引她的正是这座高原城市独有的生活节奏。“一到周末,微信群里就开始热闹了——‘浪山去不?’成了最动人的邀约。”她笑着说。在南北山的环抱中,在湟水河的流淌间,西宁人支起天幕,摆上甜醅、酿皮、洋芋等地道美食,一场属于高原的惬意时光就此展开。“只要在树荫下一坐,心就跟着草原的风一起飞起来了。”

这种与自然相融的生活方式,或许源于高原地区游牧文化的千年积淀。西宁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多民族在西宁交融共生,将“逐草而居”的基因转化为现代都市浪山文化。

浪山不仅是休闲,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周末的时候,在西宁市区的昆仑路延伸段,有段热闹的“浪山景”。车子有序停了一排,人们围着路段坐着唠嗑,认识的、不认识的,聊了几句就开始互相分享手里的美食,“浪山族”们只需一个微笑就能开启对话。“春暖花开时,整条路都停满了车。”李嘉很兴奋地描述着。对南方游客而言,这种车水马龙与闲适惬意并存的场景确实罕见——没有精致的野餐道具,没有刻意营造的氛围,有的只是高原阳光、质朴美食和最本真的人际温度。

中心广场。黎晓刚 摄

到了晚上,西宁又用另一种热闹来展示生活的幸福度。

昆仑桥上,红色的穹顶开始变换着色彩——这座地标建筑不仅是城市繁华的象征,更在夜色中化身为包容多元文化的舞台。桥下中心广场上,藏族的锅庄舞圈已随着悠扬的弦子乐声旋转起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跳舞的人脚步轻盈。如果路过,你也不必害羞,可以随时加入舞圈,“脚步跟着节奏就行!”李嘉拉着记者笑着示范。不同民族的手在音乐中紧紧相握,舞动的弧线在灯光下连成璀璨的银河。

从“舞池”中出来,李嘉又带记者到了昆仑桥洞的另一侧,这里则是另一番人间烟火:竞技感十足的羽毛球脆响划破夜空,几个小朋友在小水渠边捉着小鱼,几家相熟的大人们则站着随意聊天,晕黄的灯光将这一切温柔包裹。

肚子饿了,可以走进下南关街,走进莫家街,爽滑筋道的酿皮、醇厚浓郁的酸奶、甘甜清凉的甜醅……这里汇聚了众多传统小吃摊位和老店,是体验地道西宁美食的绝佳去处。

还有“西海2261·河湟文化大集”,有热闹红火的社火专场、韵味十足的河湟文化精品剧目专场、婉转悠扬的花儿专场。娓娓道来的青海优秀传统文化,如同一座“流动的城市记忆博物馆”,同样让市民和游客流连忘返。

西宁的夏天之所以特别,不只是因为其19℃的清凉,更在于它保存着生活最本真的模样——开放、包容、松弛。

在西宁,重新定义夏天,再次遇见生活。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