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天坛生物“拒收”派林生物,难题给到国药集团

adminddos 2025-08-12 16:17:25 6 抢沙发
天坛生物“拒收”派林生物,难题给到国药集团摘要: ...

  来源:源媒汇

  血制品行业格局恐再次生变。

  两个月前,国药系旗下的中国生物拟以现金方式收购胜帮英豪持有的21.03%股份,若交易达成,派林生物控股股东将变更为中国生物。

  不过早在2017年,中国生物就出具了承诺函,承诺避免与子公司产生同业竞争。而派林生物的主营业务为血制品,因此与天坛生物构成同业竞争关系。所以,中国生物根据承诺函,需将收购派林生物的潜在机会优先让给天坛生物。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天坛生物却选择了放弃这次收购机会。当然,这次收购并未终止,而是由中国生物继续推进。

 图片来源于天眼查 图片来源于天眼查

  天坛生物放弃收购派林生物,或主要基于两个现实原因:

  一方面,收购涉及多重审批流程,耗时冗长,而协议中“三个月内未签署正式文件则自动终止”的条款,叠加派林生物因资源稀缺性引发多方竞逐的局面,使得交易窗口期被大幅压缩。

  另一方面,资金压力成为较大障碍。天坛生物2024年末货币资金为26.86亿元,与本次超38.4亿元的交易对价存在不小差距;与此同时,公司还需预留充足资金保障日常经营,若强行推进收购,恐对主营业务运转造成较大冲击。

  但若改由中国生物直接收购派林生物,其与天坛生物的同业竞争问题将再度出现。天坛生物这次放弃派林生物的收购权,可以说是给中国生物乃至国药集团出了一道难题。

  上个收购案还未完成

  近年来,国药集团在血制品行业积极布局,不断通过收购来强化自身实力与行业地位。

  2017年,国药集团旗下中国生物对天坛生物实施业务重组,剥离后者疫苗业务的同时,将分散于成都蓉生、上海所、武汉所、兰州所的血液制品资产整合注入,由此打造出国内规模领先的血制品平台。

  此后,中国生物的整合步伐持续提速。2023年6月,中国生物通过与深圳光明区国资委合资,推动对的控股。而此次若对派林生物的收购顺利完成,国药系的行业资源整合将再进一步——旗下天坛生物已稳居行业头部,叠加潜在控股的卫光生物与派林生物,三者2024年合计采浆量将超4500吨,占全国总量比重接近40%,俨然具备掌控国内血制品市场半壁江山的实力。

  不过,快速扩张也带来同业竞争问题。天坛生物、待整合的卫光生物及拟收购的派林生物,主营业务均聚焦于血液制品,在浆站布局与产品线覆盖上存在一定重叠。

  例如,天坛生物在四川、贵州等地拥有成熟浆站,派林生物的浆站资源同样集中于西南区域,卫光生物则深耕华南市场,三方在血浆采集与终端市场份额的争夺中,不可避免地形成直接竞争关系。

  这种内部业务重叠,不仅可能造成资源内耗,还需面对监管部门对同业竞争的严格审查,成为制约集团整体发展的潜在障碍。

  更值得注意的是,国药集团此前对卫光生物的收购案已推进两年却仍未完成,进一步凸显了快速扩张背后的整合难题。

  2023年6月启动的卫光生物收购案,本是国药系完善华南布局的关键一步,却因牵扯央地国资协调、反垄断审查、同业竞争解决方案制定等多重复杂环节,至今仍处于审批流程中。这不仅给卫光生物的业务发展蒙上不确定性,也让市场对国药系的资源整合能力产生疑虑。

  而此次对派林生物的收购,涉及从陕西省国资委到国药集团的实控人变更,同样属于央地合作范畴,这意味着收购可能也要经过类似的审批关卡。

  不过,两起收购案在交易结构与潜在阻力上,显然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生物收购派林生物采用非公开协议受让股份的方式,交易标的清晰且不涉及股权无偿划转,双方基于市场化原则达成一致,从现有信息看未出现明显的利益分配分歧;而卫光生物收购案中,股份的无偿划转涉及央地国资利益协调,且原管理层与收购方在后续治理、业务主导权上的博弈较为突出,这或是导致进程缓慢的重要因素。

  而随着派林生物的加入,未来如何平衡三家企业的业务分工、化解同业竞争,将成为国药须要直面的更大挑战。

  本次天坛生物看似以放弃收购将难题抛回给国药、得以“全身而退”,却难掩自身盈利能力下滑、效率低于同行等问题。

  盈利效率不高

  回顾过往,天坛生物也曾有过亮眼的业绩。

  2019-2024年,天坛生物受外延并购和产品量价齐升等因素影响,营业收入从33亿元稳步增长至60亿元,归母净利润从6亿元提升至15.5亿元,连续多年保持增长态势。

  然而进入2025年,形势却急转直下。

  从2025年上半年业绩快报数据来看,天坛生物营业总收入录得31.1亿元,同比增长9.5%,增长主要依靠产品销量的提升。但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归母净利润降至6.3亿元,同比下降13%。

  对于这种“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公司解释称,产品价格下行带来的利润缩水幅度,超过了销量增长所创造的利润增量。以人血白蛋白为例,近年来进口产品批签发量持续走高,在国内市场占据不小份额,这给国产人血白蛋白带来了明显的竞争压力,进而导致产品价格出现下滑。

  尽管本次中报业绩快报未披露具体毛利率数据,但天坛生物一季报显示,公司毛利率已从上年末的54.70%下滑至45.87%。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产品价格下行等不利因素正对公司持续施压。

  除了盈利能力下滑以外,天坛生物的盈利效率在业内也不算高。

  天坛生物在2024年虽采浆量达到2781吨,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但结合当年的血制品营收规模计算,单吨产值仅约216.22万元。与其他血制品上市企业相比,这一数据并不突出。

  相比之下,同期采浆量为1600吨,单吨产值却高达276.56万元,明显高于天坛生物;即便和采浆量更低的相比,后者采浆量631吨,单吨产值却能达到239.94万元,同样超过天坛生物。

  这表明,天坛生物尽管在采浆规模上占据优势,却未能充分将其转化为更高的产值,在血浆利用效率、产品附加值挖掘等方面或许存在不足。

  针对单吨产值与行业优秀水平存在差距的原因,以及未来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提高血浆利用效率等问题,源媒汇向天坛生物董秘办发送了问询邮件,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血制品市场中,仅靠采浆规模优势,难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提质增效慢一拍

  为了解决盈利效率问题,天坛生物也在不断优化产品结构。

  2024年,天坛生物高毛利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收入占比提升至45.72%;同时,受市场供需紧张影响,公司两大主营产品的毛利率均实现一定增长。这种收入占比与毛利率的双重提升,成为拉动公司当年盈利的核心动力。

  在进口人血白蛋白批签发数量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天坛生物也在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天坛生物旗下成都蓉生的皮下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并于2025年1月作为国内首家递交上市许可申请,用于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治疗。此外,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Fc融合蛋白也刚完成Ⅰ期临床试验。

  这些高毛利品种若成功上市,将会优化公司产品结构,提升血浆单位产出价值,进而提高盈利效率。

  不过以国内药品审评审批的一般周期来看,如果一切顺利,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从递交申请到获批可能需要1-2年左右的时间。而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Fc融合蛋白由于仍处于临床前期,预计至少还需要4-7年才有可能上市。

  而在重组凝血因子类产品领域,国外药企布局早且产品线丰富。罗氏的艾美赛珠单抗作为人凝血因子Ⅷ的替代疗法已在全球广泛应用,诺和诺德的长效重组凝血因子Ⅷ注射用培妥罗凝血素α已在国内提交申请。

  国内方面,的重组人凝血因子Ⅷ已上市,正大天晴的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也于2023年获批。

  在重组凝血因子类产品领域,天坛生物不仅较跨国药企布局滞后,与国内同行相比,相关产品的研发进度和上市节奏也明显偏缓。

  另一方面,血制品行业虽因原料稀缺性和临床刚需特性尚未大规模纳入集采,但集采风险已逐渐显现。

  2021年广东牵头的11省联盟对人血白蛋白开展议价采购,虽未直接压价,却通过量价挂钩模式推动产品价格趋于透明;2023年江苏将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纳入省级药品集采备选清单,释放出行业纳入集采的信号。

  若未来凝血因子类等高毛利产品进入集采范围,企业将面临价格下行压力——参考已集采药品平均50%以上的降幅,血制品利润空间可能大幅压缩。

  虽然天坛生物将对派林生物的收购难题抛回给国药集团,但其自身仍需直面布局滞后、竞争加剧及潜在集采风险等多重挑战,提升盈利效率之路依旧荆棘密布。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