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分红是衡量企业质量和市场成熟度的重要标志。2024年以来,新“国九条”及一系列利好政策实施,强化了对优质公司分红的监管要求与激励力度,推动上市公司提升分红规模与频次,提高股息率。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分红呈现积极态势,分红规模与频次均创历史新高,为投资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回报,为资本市场稳定发展注入了活力。从分红现状来看,2024年沪深两市共有3755家上市公司实施了现金分红,A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总额约2.4万亿元,分红公司数和金额较2023年分别增长了11.7%和14.7%。
但同时也需关注,部分上市公司出现将几乎全年净利润“倾囊相授”的“清仓式分红”现象。高分红策略本质是一把双刃剑,在满足部分股东短期现金需求的同时,也重重敲响了关于公司未来可持续发展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警钟。
经统计,A股498家上市生物医药公司中,2024年年度分红比率超90%的共计43家,其中32家分红比例已超过100%。值得关注的是,部分高分红公司经营业绩连年下滑,但分红力度丝毫未减,且大部分分红被高控股比例的实控人收入囊中。
以为例,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6.76亿元,同比下降4.22%;归母净利润为3.43亿元,同比大幅下降26.42%,公司营收、净利润自2021年登陆科创板后均已连续三年出现同比下降。从创利能力看,2022年-2024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87.11%、83.65%、82.94%,同样已连续三年下降。
同时,公司应收账款情况也在持续变差。从账龄结构看,2022年-2024年,公司应收账款规模基本保持稳定,但1年以内应收账款占比逐年下降,各期内分别为87.62%、83.05%、79.61%。2024年,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仅1.55次,显著低于行业6.6次的均值。
在业绩连年下滑,创利能力减弱,应收账款周转变差的背景下,公司仍大手笔分红。Wind数据显示,成大生物2024年年度现金分红总额达3.29亿元,年度现金分红比例高达96.06%。从股本结构看,成大生物第一大股东股份有限公司持有公司54.67%的股份。换言之,大额分红超半数已进入公司大股东的口袋。
资料显示,成大生物于2021年10月登陆科创板,首发募集资金45.81亿元,首发募资净额为43.41亿元,超募资金高达23.01亿元,超募资金规模在彼时的科创板首发企业中名列第三。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成大生物2024年度募集资金存放与实际使用情况专项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已使用13.8亿元超募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
“清仓式分红”策略表面上看是为股东提供了丰厚回报,实则潜藏着多重深层次风险。这种将几乎全部乃至超出当期净利润进行分配的激进做法,本质上是将企业未来的发展根基与风险储备作为短期套现的代价。
特别是当巨额分红资金主要来源于IPO时,这种“左手补流,右手分红”的操作,实质上是对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扭曲。超募资金本应用于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却变相成为大股东套现的捷径,背离了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初衷。
而在实控人持股比例高的情况下,高比例分红往往成为大股东快速、低成本回笼巨额资金的主要渠道。当公司基本面持续走弱而分红依然高企时,这种行为的公平性与合理性更易受到质疑,或存在损害中小股东和公司整体长远利益的风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