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解析非上市财险公司半年“考卷”:业绩超预期,“七大派系”加速分化

adminddos 2025-08-19 11:15:33 6 抢沙发
解析非上市财险公司半年“考卷”:业绩超预期,“七大派系”加速分化摘要: ...

  来源:每财网

  前10家险企共计揽去六成保费收入。

  文/每日财报 栗佳                                                              

  与寿险市场情况相类似,今年上半年财险行业经营业绩表现同样可圈可点。

  据《每日财报》统计,截至目前,共有76家非上市财险公司披露了2025年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整体来看,这些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实现了保险业务收入的正增长,且净利润较去年大幅攀升。

  截至今年6月末,76家非上市财险公司共计取得保费收入2594.91亿元,同比增长7.48%;76家披露了净利润指标的公司,净利润合计92.5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近40亿元,增幅高达75.21%。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当前财险行业保费规模扩张速度与净利润增幅远超市场预期,显示出行业整体效益与综合价值已呈现持续上扬态势,标志着产业升级已突破传统规模导向的粗放发展模式,正式步入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良性发展轨道。

  不过,如此优秀的业绩背后,看似一片繁荣,实则是市场格局加速分化、马太效应更为严峻的真实映照。也正是在这种现实境遇下,不同流派财险公司之间的经营发展正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如国寿财险、中华财险等前10家险企共计揽去六成保费收入,专业农险公司全部盈利,汽车系险企综合成本率普遍承压,互联网系财险公司业绩明显改善......

  整体业绩可圈可点,

  净利润大涨75.21%

  《每日财报》统计发现,在今年上半年76家非上市财险公司保费收入榜单中,除去申能财险、东吴财险无同比数据外,有45家机构正增长,29家机构负增长。

  具体来看,11家公司保费收入增速在10%~20%之间,11家公司增速在20%~50%之间,2家公司增速在50%~100%之间,还有2家公司实现了超过100%的增长,分别为财险(1986.57%)和融通财险(262.28%)。

  在保费收入陷入负增长的29家公司中,与去年同期相比落差较大的分别有:国泰产险(-35.04%)、浙商财险(-16.31%)、华农财险(-14.24%)、泰山财险(-16.58%)、利宝保险(-12.87%)、中煤财险(-10.28%)、燕赵财险(-32.18%)、前海财险(-20.99%)等。

  而这其中保费降幅最大的是久隆财险,再就是国泰产险和燕赵财险。前者受基数较低影响,今年上半年保费收入仅为0.3亿元,同比下降50.85%,而后两者虽然保费基数较大,但降幅却都超过了30%,国泰产险去年同期保费为46.3亿元,而今年直接缩水了超16亿保费,降至30.1亿元;燕赵财险今年上半年保费收入11.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7亿元降超5亿元,显示出两者专业化和成熟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净利润方面,虽然今年上半年非上市财险公司整体盈利水平涨势没有寿险公司那么强势,但也同比增长超七成,表现同样很出色。

  从净利润增速来看,有41家险企实现同比增长,15家公司扭亏为盈,3家亏损收窄;11家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3家亏损扩大。

  具体来看,68家险企实现盈利,比去年同期盈利数量增加16家,合计盈利90.69亿元;仅8家险企亏损,较去年同期22家亏损险企数量大幅下降,且亏损总计也只有1.86亿元。

  然而,尽管68家公司实现盈利,但其中51家公司的净利润不足1亿元,只有17家险企的净利润超过亿元。

  此外,亏损最多的5家公司分别为:前海财险(-0.51亿元)、现代财险(-0.44亿元)、太平科技(-0.33亿元)、长江财险(-0.28亿元)及融盛财险(-0.19亿元)。

  财险“七大派系”业绩加速分化,

  谁能一马当先?

  在保险业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与人身险市场集中度持续走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财产险领域始终保持着典型的“马太效应”特征。竞争白热化的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头部聚集趋势,资源要素加速向优势主体集中,行业生态呈现出显著的强者恒强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市场主体的资本属性和资源整合能力的差异性,正在重构财险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各大财险公司依托不同股东背景、战略定位和资源禀赋,走出迥然不同的发展路径,而这些分化最终在经营业绩层面形成显著差异特征。

  基于此,《每日财报》从企业规模、资本属性、资源禀赋等多维视角切入,将非上市财险公司划分为七大战略集群,系统解析各类机构在当期市场环境中的差异化业绩表现及其原因。

  第一类别:中大型财险公司,为行业贡献超六成保费收入

  今年上半年,财险市场依旧呈现显著的行业分化。在保险业务收入前十名的中大型财险公司中,仅有3家公司保险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其中,国寿财险以592.7亿元的保险业务收入依旧蝉联第一,紧随其后的是中华联合财险、英大财险,分别位列第二、第三名,保费收入分别达423.87亿元、101.44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刚成立不久的申能财险已跻身前四,保费收入达83.3亿元。上述十家险企共揽下1610.86亿元保费收入,占到行业合计收入的62.07%。

  在净利润方面,能够突破10亿元的公司仅有国寿财险和英大财险,盈利分别达到24.28亿元、10.53亿元。其次是中华联合财险和鼎和财险,分别实现了8.22亿元和6.55亿元的盈利,其余6家险企的盈利均未突破5亿元。

  不过,尽管保费收入排名靠前,但部分公司仍出现了承保亏损。在这前十名公司中,泰康在线财险和国任财险的综合成本率均超过100%,分别为101.07%、102.08%,其余8家险企中英大财险综合成本率是最低的,仅为79.42%,显示出较强的成本管控能力。

  第二类别:能源系和自保类财险公司,承保盈利能力较强

  作为典型的资源依托型市场主体,能源系与自保类财险公司充分展现了“集团生态赋能”的独特优势。这类机构依托股东集团全产业链布局形成的稳定保险需求场景,构建起“需求内循环”的经营模式,其业务来源具备高度的可持续性和低波动性特征。通过与母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深度协同,这类险企在风险定价、成本控制等领域形成显著优势,建立起覆盖承保全流程的精细化管控机制。

  这种资源禀赋的先天优势,使得该类型财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独特的“风险对冲型”盈利模式,整体承保效益指标持续优于行业平均水平,成为财产险市场中稳定盈利的标杆群体。

  数据显示,8家能源系及自保类财险公司今年上半年保费收入均取得不错增长,有5家公司突破了10亿元,其中英大财险、鼎和财险和永诚财险在76家非上市财险公司中跻身前15名。盈利能力方面,这8家公司均未亏损,而英大财险独占鳌头,今年上半年净利润突破10亿,达10.53亿元,是所有能源系及自保类财险公司中最高的,这主要得益于较低综合成本率的赋能。

  数据显示,5家险企的综合成本率低于100%,其中,英大财险的综合成本率为79.42%,中铁自保的综合成本率更是仅为66.37%;鼎和财险和中石油专属等能源系险企也展现出较强的承保盈利势头,综合成本率分别为84.62%、81.44%。然而,仍有中煤财险、中远海运及广东能源的综合成本率超过了100%,分别为103.18%、141.74%、194.35%,这或是今年集中拓展业务加剧成本端压力所造成的。

  第三类别:外资财险公司,整体业绩亮眼,仅一家亏损

  尽管在市场份额上难以与本土大型财险公司形成正面竞争,但外资财险公司凭借国际股东的成熟经验与全球化视野,在精细化运营管理和差异化产品布局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这类机构通过精准定位细分市场、构建专业化服务体系,在承保端形成了较强的盈利能力,其风险定价能力与成本控制水平普遍优于行业平均水平,成为财产险市场多元化竞争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据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16家外资财险公司共计实现保费收入183.61亿元,净利润共计6.7亿元,均较上年同期有大幅提升。其中,有6家公司保费规模破十亿元,分别是华泰财险、安盛天平、安盟财险、利宝保险、美亚财险及中意财险,且仅有日本兴亚财险一家外资险企出现亏损。

  此外,有11家外资险企的综合成本率低于100%,其中苏黎世、日本财险和凯本财险四家险企的综合成本率更是低于90%,分别为78.85%、67.85%、33.18%。与之相反的是,仍有安盛天平、中意财险、瑞再企商、日本兴亚四家公司的综合成本率高于100%,意味着承保亏损,其中日本兴亚的综合成本率最高,达到了193.28%,较去年同期的172.98%进一步上升了20.3pct。

  第四类别:专业车险系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高企

  国内市场现有广汽设立的众诚保险、一汽设立的鑫安汽车保险、吉利投资入股的合众财险,以及比亚迪财险四家车企系保险公司。

  除开众诚保险暂未披露今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外,比亚迪财险、合众财险及鑫安汽车保险的业绩比较分化,除了鑫安汽车的车险业务保费增速大幅下降,同比下降23.6%,其他公司表现较为亮眼——比亚迪财险的保费规模突破13亿元,合众财险则同比增长29.27%。

  值得一提的是,与此前车企系险企主要出现亏损问题相反,今年上半年它们均取得了盈利,净利润表现超市场预期。具体来看,比亚迪财险、鑫安汽车和合众财险分别实现净利润0.31亿元、0.13亿元和0.01亿元。

  但与此同时,这些公司面临的成本压力也不容忽视,综合成本率普遍较高,其中鑫安汽车保险的综合成本率高达119.76%,同比增长25.28pct,在非上市财险公司中位居第9名;比亚迪财险综合成本率则由负转正,达101.23%;合众财险则是同比压降12.15pct至107.25%。

  第五类别:互联网系财险公司,业绩及成本端改善明显

  互联网系财险公司呈现多元化主体并存格局,既包含专注于互联网渠道的专业保险机构,如泰康在线,也涵盖互联网巨头控股或参股的险企,典型代表包括:蚂蚁金服控股的国泰财险、京东参股的京东安联财险、腾讯参股的三星财险,以及滴滴与联想共同投资的现代财险等。

  这些市场主体依托差异化战略实现突围,一部分机构深度整合股东生态资源,构建场景化保险解决方案;另有大部分则是聚焦互联网保险创新或新能源网约车等新兴赛道,通过精准定位形成与大型险企的错位竞争格局。这种发展路径不仅避免了同质化竞争,更在细分市场建立起技术壁垒与服务优势,成为财产险市场活力的重要来源。

  今年上半年,以上五家公司中,除了国泰产险保费收入有所下滑外,其他公司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是京东安联、三星财险及现代财险的同比增速均超过了10%。其中,泰康在线成功突破70亿,其保费规模在非上市财险公司中位居第七。

  盈利能力方面,这五家互联网系财险公司一改往日下滑或亏损颓势,同样表现较好,净利增速非常亮眼,其中国泰产险顺利扭亏为盈,现代财险亏损也有所收窄。这主要源于对费用端的降本增效,虽然今年上半年五家公司的综合成本率数值依旧较高,但与上年同期相比,全都都有不同程度的压降,是个好兆头。

  第六类别:专业农险公司,全部实现盈利,综合成本率均在100%以下

  除了安信农险未披露偿付能力报告外,今年上半年,以国元农险、安华农险、中原农险和阳光农险为代表的4家专业农险公司成了财险行业中“小而美”的典范。

  它们不仅实现了中等规模的保费收入,全都超过了35亿元,而且也皆实现了盈利,其中国元农险的保费收入超过50亿元。更为亮眼的是,所有4家专业农险公司都保持了综合成本率低于100%的表现。

  不过,在行业转型背景下,专业农业保险机构正面临结构性挑战。近年来,随着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压力的持续累积,其影响正逐步传导至政策性保险领域。作为典型的财政补贴型业务,农业保险对政府资金的依赖程度较高,当地方财政预算收紧时,相关保险项目的保费支付能力不可避免地受到制约。这种资金链的紧张状态直接反映在农险机构的应收账款科目中,导致未收保费规模持续攀升,进而对经营性现金流形成挤压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风险传导机制不仅影响单个农险公司的财务稳健性,更可能引发行业性偿付能力波动,需要各大专业农险公司在业务结构优化和资金管理效率提升方面作出系统性应对。

  第七类别:多元化“小而美”公司,规模虽小但业绩稳健

  当然,财险市场足够大,业务细分条线众多,行业也不断涌现出一些发展多元化、专业化业务的“小而美”财险公司。如专注于渔业行业综合保险业务的中国渔业互助社,尽管保费规模相对较小,但今年上半年也实现了29.13%的保费增长。再比如,为企业招投标、履约、支付、预付款、质量维修、诉讼保全、继续执行、财产解封等提供保证保险/保函业务的汇友相互保险,今年上半年保费规模大涨77.92%至1.37亿元。

  还有一些像渤海财险、浙商财险、锦泰财险等这样凭借股东雄厚的客户基础和资金实力支持的中小财险公司,业绩表现长期稳健。今年上半年,无论是保费规模还是净利润,这些公司大多数都实现了稳步增长。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