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苏州少儿散打搏击(报名咨询)1891-5555-567::苏州少儿散打武术(报名咨询)1891-5555-567:-2025上海书展|《剑桥俄国史》:理解俄罗斯的多重维度

adminddos 2025-08-19 18:57:27 6 抢沙发
苏州少儿散打搏击(报名咨询)1891-5555-567::苏州少儿散打武术(报名咨询)1891-5555-567:-2025上海书展|《剑桥俄国史》:理解俄罗斯的多重维度摘要: ...

在世界史学研究领域,“剑桥史”系列是一面旗帜,其作品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在很多方面重新定义了世界历史的书写范式。近日,“剑桥史”系列中译本再添新成员,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领衔翻译的三卷本《剑桥俄国史》亮相2025年上海书展,是近年来少有的大部头俄国通史著作。

《剑桥俄国史》,[英]莫琳·佩里、[英] 多米尼克·利芬、[美]罗纳德·格里戈尔·苏尼 主编,杨成 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25年5月出版

“晚清以来,或者说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沙俄、苏联及当代俄罗斯这三个相互异质但又一脉相承的国家,无疑是最重要的外部‘他者’之一。中国通过俄国读懂世界,世界也通过俄国认识中国。”杨成教授在8月18日于上海书展举行的《剑桥俄国史》新书分享会上说。

他表示,《剑桥俄国史》是一部面向大众读者的俄国史,但又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它覆盖了从古罗斯起源到20世纪末的俄国历史,以时间为线索的编年体例和深耕细作的专题写作相结合,“既在总体上展现了俄国史时间上的连续性,又不完全机械地编年叙事,而是将各种专题史贯穿其中,以问题为导向,尽量突出影响俄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与重要命题。读者借此更容易理解俄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整部著作的理论深度也因而进一步加强”。

三卷本《剑桥俄国史》于2006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在近二十年间奠定了它在俄国通史研究领域中的经典地位。三卷主编分别由英国伯明翰大学莫琳·佩里(Maureen Perrie)、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多米尼克·利芬(Dominic Lieven)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罗纳德·格里戈尔·苏尼(Ronald Grigor Suny)担任。此外,广泛邀请当代国际俄国史研究领域的一流学者参与撰稿。该书以其跨学科研究的雄浑气象与话语创新,为理解这个充满悖论的大国提供了全新的认知框架。

杨成表示,《剑桥俄国史》三卷本堪称“冷战”后英语学界俄国历史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在相当程度上将英语学界的俄国通史研究推到一个新高度,无论在理论深度、研究方法,还是研究的时效性方面都在同类作品中首屈一指。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盎格鲁—撒克逊中心主义”特征鲜明,体例结构未能统一等等。而这应该成为一个重要契机——中国的俄罗斯欧亚研究者,尤其是俄国史研究者,应加速推出基于中国视角的俄国通史著作。他表示,从市场反响来看,对苏联、俄国研究作品的需求旺盛,但选择并不算多,期待未来中国学者的俄国通史著作能够有所超越。

《剑桥俄国史》新书分享会现场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认为,俄国史可以说是人文社会科学各门类领域、国别研究中,挑战最为尖锐的叙述系统之一,《剑桥俄国史》中译本的出版丰富了国内学术出版的生态。他重点介绍了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多米尼克·利芬主编的第二卷“俄罗斯帝国:1689-1917”,指出其系统性地对以英美学者为主的西方俄国史研究提出挑战性的新看法,从帝国问题入手,以专题研究的方式,提出了有价值的反思与观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邢广程指出,《剑桥俄国史》是由具有国际眼光的新生代研究者翻译引进的一部全景化的俄国史,三卷各有特点。第一卷“从早期罗斯到1689年”描述了俄罗斯国家的起源;第二卷“俄罗斯帝国:1689-1917”从彼得大帝亲政到罗曼诺夫王朝覆灭;第三卷写的是20世纪和21世纪初期。邢广程认为,相较于冷战时期欧美学者的俄国史研究著作,这套书的特点是更多地从学术上探讨问题,力图避免冷战时期西方主流观点对俄国历史的影响。但这依然是西方“他者”对俄罗斯“他者”的评价,中国学者需要撰写体现中国主流观点的大部头俄国史。

“国家是文明的概括”,邢广程指出,应从文明的角度更深层次地研究俄罗斯:“俄罗斯文明是次生文明,时间短,冲击力强。”“从长时段来看,每当面临重大历史选择之时,俄罗斯总是在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摇摆。这可能是俄罗斯的命运。”邢广程说。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俄罗斯研究中心研究员余伟民表示,《剑桥俄国史》是一部严肃的俄国史,对未来的俄国史研究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国内学界对近代以后的俄国研究较为充分,对古代的脉络梳理则着墨不多。他指出,可以从三个关键词来理解三卷本《剑桥俄国史》:

第一卷是“文明”。东斯拉夫文明和俄罗斯文明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发展的变异还是中心的转移?如何发展成以莫斯科罗斯为中心的罗斯文明?余伟民强调,俄罗斯文明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结合部文明”,即“次生文明”,其来源包括北欧、拜占庭、亚洲等。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中心的转移,最终发展出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文明。

第二卷是“帝国”。即从彼得大帝开始的帝国时期。其中讨论的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是俄罗斯在领土拓展过程中帝国身份的变化,也就是自我认识的变化:一开始向西方学习,想成为一个类似英法的西方化帝国,后来随着它的土地扩张,逐渐产生了不同的自我意识,这个过程也是俄国人对民族、领土认知的形成过程。时至今日,欧亚主义占据了这种认知的主导地位,对当下的国际格局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卷是“制度”,由十月革命开启并贯穿整个苏联的历史,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设计、发展、兴盛与衰亡的进程,包含了多重含义和丰富维度。尤其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的情况有所区别,值得在阅读第三卷时延伸思考并深入辨析。

与会嘉宾表示,翻译出版《剑桥俄国史》,不仅填补了我国当代优秀俄国通史类作品的空白,而且可以为中国的俄国通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对于读者而言,透过这部厚重的历史著作,不仅能深入理解俄罗斯这个重要邻邦的发展轨迹,更能从中获得观照自身历史与现实的独特视角,这种跨文明的思考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