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上海社科新人访谈录|杨连星:论文要写在中国大地上

adminddos 2025-08-12 13:29:11 1 抢沙发
上海社科新人访谈录|杨连星:论文要写在中国大地上摘要: ...

【编者按】

作为上海市理论社科领域一项重要的人才选育机制,“上海社科新人”评选活动有力助推了一批青年才俊加快成长,对加强本市理论社科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勉励本市理论社科青年学者潜心治学、勇攀高峰,第十二届“上海社科新人”评选活动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上海东方青年学社于2024年11月至2025年1月组织开展,最终评选出19位“上海社科新人”。

“澎湃新闻”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对这19位青年学者进行了访谈。访谈围绕青年学者各自的研究领域、学术旨趣、研学经历、治学故事与经验启示、“上海社科新人”评选活动对于青年学者学术成长的助推作用、个人学术成长与本市理论社科事业发展相互促进等话题展开,以期为青年学者的治学提供可资参考的经验与启迪,成为其学术成长过程中弥足珍贵的有益激励。

本篇访谈的“上海社科新人”是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杨连星,他的研究领域是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开放宏观经济。

杨连星教授

澎湃新闻:能不能介绍一下您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杨连星:我主要从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研究。面对当前全球经济复杂变局,尤其是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对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冲击已成现实背景下,针对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一系列制度开放风险,自攻读博士以来,开展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的系列研究。一在制度型开放层面,为构建全球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提供微观经验证据;二在对外投资层面,以制度型开放量化研究,推动高质量对外投资政策优化;三在出口贸易竞争力层面,为全球经贸规则体系变化提供应对举措。主要通过破解高水平对外开放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创新性以自贸协定异质性深化研究,探寻中国自贸战略升级路径,以企业产业链供应链视角剖析科技自立自强影响,在高质量吸引外资、自贸区提升战略等领域形成突破性成果。在社会服务智库方面,聚焦中国对外开放领域研究,主动对接服务国家区域重大开放战略需求,部分成果获正国级以及副国级等采纳批示23项,相关成果在高质量吸引外资、自贸区提升战略、自贸协定谈判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智库团队每年在开放经济、中美贸易战、特朗普2.0等方面形成成果引领特色。在理论宣传方面,注重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开放故事,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发表理论报刊文章20多篇,相关成果获得民进中央等表彰。理论阐释注重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理论专著《开放新高地:上海自贸区提升战略》入选2023年“上海智库报告”,并以此为主题连续主持三项全会精神课题。

澎湃新闻:您能向我们介绍一下您的学术经历吗?

杨连星:我的学术经历比较简单,自2008年从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继续到中国人民大学硕博连读,2017年博士毕业后又回到母校工作。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期间,受到导师张杰老师的指导,开始了国际贸易研究,犹记得在研二期间在《国际贸易问题》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第一作者论文,颇受鼓舞。在攻读博士期间受到导师雷达老师、刘元春老师、于春海老师等国内著名经济学者的一系列系统指导,开始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经济学等一系列研究,这期间也做了一些关于对外投资方面的研究。毕业后回到母校,仍然聚焦在开放宏观经济研究中,尤其是从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研究,开始逐渐深入到双向投资、贸易新业态以及制度型开放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当前重点聚焦的高水平对外开放领域的研究。

澎湃新闻:在您的学术生涯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您觉得对于青年学者来说,哪些方面的帮助是很重要的?

杨连星:学术研究的困难很多,既有研究本身的门槛要求,也有对于自身的耐力和心性的考验。我在具体研究中曾遇到过前沿理论模型构建、大数据处理能力等方面的挑战,也有论文屡屡退稿后对自己的怀疑。

对于青年学者而言,学术研究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清晰把握研究领域的前沿趋势和文献知识,能够从领域前辈中传承好既有研究文脉,也能够带好更为年轻的研究团队。其中,研究导师与领域前辈的指导,是关键所在。

澎湃新闻:作为一名青年学者,您觉得当下的学术氛围是如何促进您个人的研究的?

杨连星:当前学术研究氛围特别注重“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也就是学术研究要有极强的问题导向和解决问题的现实举措,论文要做到“顶天立地”。这种研究导向极大启发了我很多研究选题的构建和梳理,让自己更能够将理论研究与现实“真问题、真对策”相结合,相关研究成果获得的政策采纳和批示,也更加坚定了学术研究要从现实实践中来再到现实实践中去的理念。

澎湃新闻:本市面向青年学者有不少相关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对您的学术研究工作起到了哪些帮助?

杨连星:让我受益最深的是“上海智库报告文库”课题项目,它是上海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五大文库”之一,也是全市社科理论力量共同打造的新型智库旗舰品牌。我在2024年申报获得入选,并成功出版专著《开放新高地-上海自贸区提升战略》。这不仅让我更为自信地聚焦上海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展开研究,也让我深切感受到智库成果的现实意义,为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上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澎湃新闻:能不能介绍一下您此次申报“上海社科新人”的相关课题?

杨连星:我申报的课题是“自贸区制度型开放与稳外资:理论机理与优化对策”。与我的研究方向一致,主要聚焦诠释制度型开放对于高质量吸引外资的影响。尽管中国仍是世界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但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有所下降,但自贸区利用外资的总金额从2019年的1435.5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2225.2亿元,三年内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吸收了约15%的外商投资。基于此,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稳步推动外资“稳中提质”,迫切需要全面厘清制度型开放对稳外资的重要影响,尤其是要注重发挥自贸区制度创新对外资流入的重要作用,这对于自贸区制度新高地的示范作用、释放自贸区对外资稳资提质的强劲动力有着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澎湃新闻:获得了“上海社科新人”称号之后,您觉得对于您的课题研究或是学术生涯的展开会有哪些助益?

杨连星:获得“上海社科新人”称号对我自身学术研究有三方面的助益:

一是,更加自信。“上海社科新人”称号申请竞争激烈,是上海社科领域的公开角逐,有幸入选无疑极大提升了对自身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的信心,自己将持续扎根中国经济沃土,直面全球经济变局,经邦济世,助力高质量发展。

二是,更为坚定。我一直以来聚焦在开放宏观经济学研究,理论研究聚焦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政策研究聚焦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上海社科新人”称号的获得也使得我对于自身研究方向更有底气,也更加坚定将自身研究投入到高水平开放的潮流中,发挥政策研究前瞻性优势。

三是,更为努力。在称号的获得过程中也看到了来自不同社科领域非常优秀的同行青年学者,深知自身不足,也会更加脚踏实地继续追踪前沿,夯实研究基础,躬身实践,做出更为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澎湃新闻:您是如何看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整体的学术研究水平与城市软实力之间的关系的?

杨连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彰显着城市独有的文化魅力。提升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水平,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也能够为城市建设繁荣发展提供独特深邃的智库智力支持。因此,大力推进提升哲社研究水平,关系着城市自身的文化建设水平和城市竞争力水平。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