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禹希 记者 徐蔚
本周,A股市场迎来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沪深两市融资余额突破2万亿元,这是自2015年7月以来,该数据首次重回这一高位。交易所融资余额数据显示,截至8月11日,沪市报10217.92亿元,较前一日增加90.72亿元;深市报9838.98亿元,较前一日增加76.97亿元;沪深北三市合计20122亿元,较前一日增加168.41亿元。数据背后,是A股市场历经十年打磨后的深刻蜕变,更是资本市场与中国经济同频共振的时代注脚。
十年变迁:从狂热扩张到理性生长
十年前,2015年的资本市场留有深刻的“杠杆”印记。彼时,A股在上半年处于一轮波澜壮阔的行情之中,融资余额一度触及2.27万亿元的历史峰值,在一年内扩张超过4倍。然而,这种建立在非理性情绪上的“繁荣”难以持久,随着监管层对杠杆资金的规范整顿,融资余额在触及峰值后迅速缩水,随之而来的是市场的深度调整,众多投资者在波动中体会到杠杆资金的双刃剑效应。
十年后,融资余额重新站上2万亿元,资本市场生态已截然不同。多位受访人士认为,本轮融资余额的攀升与2015年存在本质区别。
开源证券信用交易部相关负责人分析称,2015年融资余额突破2万亿元,存在散户加杠杆、场外配资工具不规范、投机氛围浓厚的特点。而本轮突破2万亿元,是在经济复苏预期和政策精准引导下实现的,相比于2015年,参与者结构更成熟,监管体系更完善。
总体来看,当前融资余额的增长与A股市值规模的扩张是相互呼应的。Choice数据测算显示,2015年7月1日,沪深两市流通市值约为47万亿元,沪深A股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比例约为3.84%;2025年8月11日,沪深两市流通市值约为94万亿元,沪深A股融资余额占比降至2%。
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杨超表示,本轮融资结构更趋理性,杠杆资金集中度与持仓周期明显改善,同时监管体系较2015年更加完善,防范过度杠杆的能力显著增强。“当前融资资金更倾向于配置基本面稳健、具备长期投资逻辑的优质标的,这一趋势彰显当前杠杆交易正趋向理性化发展。”杨超表示。
资金流向:从全面扩散到产业聚焦
十年间融资资金的投向变迁,也折射出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轨迹。2015年融资余额突破2万亿元时,资金分布呈现“多点开花”的特征:非银金融、房地产、家电等传统行业,以及电子、计算机等新兴领域均获杠杆资金无差别涌入,基本面的差异也未能在股价中得到有效反映,显示当时市场情绪非常亢奋,选股的逻辑性不强。
而如今,融资资金的布局更显“精准聚焦”,净买入行业集中在医药、电子、计算机、机械等少数行业。2025年以来,医药生物行业以246.93亿元的融资净买入额居首位,机械设备、汽车、电力设备、电子行业分别获得228.68亿元、214.49亿元、198.61亿元和179.72亿元的融资净买入额,位列第二至第五。
经济与金融研究院资深策略分析师杨震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2015年的“多点开花”相比,本轮融资资金流向聚焦于“反内卷”“人工智能+”及创新药等主题驱动的结构性行情。
开源证券信用交易部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当前以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科技、高端制造等板块,走出了持续的结构性行情,产生了明显的赚钱效应。
未来展望: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中求平衡
站在2万亿元的新起点,市场更关心这一数据能否持续增长。多位受访人士表示,本轮融资余额增长具备一定的持续性基础。
杨震宇观察到,经历较长调整周期后,中国资产正处于重定价阶段。“今年以来,南向资金积极配置港股,外资回流A股趋势显现,ETF净买入额创近年新高,公募基金发行回暖,私募、险资及个人投资者情绪改善,为两融余额向上突破提供较为扎实的资金环境。”杨震宇说。
杨超表示,政策环境的延续性、经济预期的修复以及科技等主线行情的深化,是支撑两融余额继续上行的核心要素。若能形成红利资产与科技成长板块间的良性轮动,将持续吸引杠杆资金参与。同时,融资交易风险管理机制的成熟也为融资融券扩张提供了更稳健的空间。
杨超同时提示了风险:两融资金的活跃往往伴随局部热点轮动加速,一旦政策预期或经济数据出现扰动,可能引发资金踩踏或市场情绪逆转。普通投资者须警惕两类风险:一是交易拥挤风险,即大量资金集中涌入同类标的导致的流动性失衡;二是高估值回调风险,即前期受资金追捧、估值已显著高于合理区间的板块,可能因支撑逻辑弱化出现估值回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