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亿元订单开始涌入,但机器人仅仅靠表演支撑不了这个赛道

adminddos 2025-08-13 20:43:32 4 抢沙发
亿元订单开始涌入,但机器人仅仅靠表演支撑不了这个赛道摘要: ...

  签下商单与完成交付、落地干活、获取数据反馈训练之间,仍有差距。

  今年以来,以宇树、智元、优必选等为代表的头部厂商先后披露合计超2亿元人民币的人形订单,同时,多家具身厂商在WRC大会中公布了相关订单数据,规模达到上百台。第一财经记者从大会了解到,购买这些机器人的客户主要来自于运营商、车企、3C及半导体企业等。

  不过订单数据与真实落地仍然存在差距。首程控股董事会办公室总经理康雨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有的公司冲订单是为了融资,有的订单签下来也要看具体履行期是多久,有的虽然单子签下来了,但受限于供应链产能变化,未必能按时交付。从投资人的视角来看,对订单数据要十分审慎。

  “有订单是好事,说明商业路径跑通了,但机器人落地需要给客户算清楚经济账,大额订单目前更多提供的是信息价值、品牌价值等附加值。”自变量机器人CEO王潜对记者表示,行业距离落地的临界点并不太远,预估一年左右时间或可达到,不论是自变量还是其他友商。

  商单情况密集披露

  截至目前,机器人行业签下的大额订单仍以智元、宇树、优必选为首。智元机器人与宇树科技共同中标旗下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移杭”)1.24 亿元人形机器人采购订单。其中智元机器人以7800万元中标“全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标包,宇树科技以4605 万元中标“小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算力背包及五指灵巧手”标包。

  据一位参与此次中移杭签约现场的具身从业者对记者表示,以中移杭为采购需求单位的中国移动采购订单规模很大,智元与宇树1.24亿订单只是采购框架中的一部分,且交付周期较长,首期订单可能在三年内完成交付。

  中国移动采购与招标网官方信息显示,智元与宇树中标项目为《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25年至2027年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该项目于今年6月17日唱价,6月25日公示中选结果。据上述人士透露,中移杭采购的机器人将主要应用于科研、巡检、服务等场景。

  另据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7月18日发布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中标公示》,优必选科技中标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觅亿”)9051.15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天眼查信息显示,觅亿成立于2024年,以科技推广与应用服务为主,2024年4月新增建筑工程施工行政许可。记者询问多位具身行业人士,暂未有信息涉及优必选机器人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动态。

  优必选副总裁焦继超在WRC大会上透露,今年预计工业人形机器人交付量约500台,主要用于搬运、分拣、质检等工业场景。客户主要包括车企、3C及半导体企业。

  虽然头部大额订单厂商的机器人产品尚处于订单未交付状态,但多位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相关订单信息对行业起到明显的提振作用。除了上述三家厂商,多家具身厂商在WRC大会现场披露机器人产品订单数据。包括松延动力2025年上半年已签约2000台机器人,7月产能突破百台;加速进化已完成数百万机器人交付,其中海外市场占比超50%;近百台智元远征A2-W已落地工厂,进厂“上岗”。

  采访中,松延动力CFO韩深表示,随着人形机器人市场爆火,大部分厂商面临爆单问题。公司已及时切换供应链产线。今年第三季度将优先完成量产流程,确保客户批量交付顺利落地;第四季度及明年将开启出海业务,初期主要以代理商模式切入。

  机器人进厂打工也难

  WRC现场,一位具身行业从业者对记者表示,今年整个机器人行业“进厂”速度明显加快,但有订单不代表能成功落地干活;干了活也不代表能成功获取价值数据进行具身大脑模型训练与升级。

  康雨也对记者表示,对机器人商业订单的关注还是应回归到商业本质,订单与订单不同,场景与场景之间也不同。在首程控股的接触案例中,有的公司透露的情况是立等可见的订单数额,有的公司是联合合作方进行市值炒作,也有的公司虽然签下订单,但在供应链层面面临产能挑战,合作方无法在厂商需求增加之后增加成本、配合扩产,导致最终交不上货。康雨预计今年下半年,具身产业链供应链情况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订单之外,实际落地过程中,机器人干活出错、出现本体质量问题等情况也频频发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高峰走访郑州富士康工厂发现,完成拧螺丝任务的工人数量高达几十万人,包括拧螺丝在内的接触式作业,目前对工业机器人以及协作臂来说,都很难完成。因相关任务要求精度高、刚度(机器人或末端执行器在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高、响应频率高。“三高”要求将传统工业机器人的机械、传感、控制、末端四大环节同时推向物理极限,只有引入高刚度直驱关节、千赫兹力控、实时视觉-力觉融合、可变刚度末端等新技术,才有可能突破瓶颈。

  在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教授刘云辉看来,机器人的操作任务要比移动还难,主要难在感知、抓取、规划执行。虽然具身智能技术路线中的LLM(大语言模型)、VLM(视觉-语言多模态大模型)发展很快,VLA(视觉-语言-动作)也在探索,但落地操作的几乎都是最简单的项目,比如精准抓取也会出现抓不准的情况,涉及的问题包括可靠性与验证性、实时性、精度问题,以及跨平台问题。

  王潜则直接认为工业场景与通用具身大模型并不十分匹配,比如部分流水线操作对工业节拍和准确率要求很高,但对机器人实施复杂动作的能力和泛化性要求并不高,不需要机器人进行复杂推理规划、解决长序列任务,很少与人交互。相对来讲,王潜认为服务业的复杂场景更利于促进模型能力的有效提升。

  另外,实践中高峰发现,高强度训练机器人非常容易使机器人损坏,有时学生训练一会儿,机器人不是这块儿坏了就是那块儿断了,一般人训练不起,所以现在高峰团队让部分学生直接使用已破损的机器人训练。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技术委员会主席亚历山大·维尔也强调,对工业来说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长期技术可用性,不能研发出一款机器人后,经过几次操作就坏了,这也是人形机器人行业需要克服的问题——需要机器人具备保持24小时工作的能力。

  甲乙方共同探索“甜点区间”

  不论是订单情况的参差,还是订单落地过程中的困难,都难以阻挡今年被行业人士称为“机器人量产元年”。大批机器人“进厂打工”,除了直观展示机器人行业技术的进步,也是为了获取一线数据进行反馈训练,同时满足客户对提效与创收方面的提前布局。

  面向工业场景的工业轮式人形机器人普罗宇宙大白目前商业化订单近百台,创始人葛巾对记者表示,客户签单的要求主要聚焦在产品性能与效率提升方面。目前机器人工作效率与人力水平接近,葛巾认为企业客户早期投入主要考虑投资回报,并在可节省人力成本的环节获得收益优势。

  他石科技总经理马扬接触的客户群,一方面对产线柔性操作提出要求,同时也希望能够实现成本节省、效率提高。工业场景里,将一个零部件从保护塑料套里取出的工作仍旧由人力完成,因为这一步需要机器人具备柔性操作能力。从成本角度来说,今年越来越多的厂商客户不再单一追求技术高度,而是强调性价比。去年行业谈论灵巧手时,更多强调有多少个自由度,但今年强调自由度的人变少了,因为自由度越高,对算力的需求越大,加上机械部分叠加导致的误差,最终可能导致干活成功率降低。

  工业行业一般将产品或服务的性价比最优解区间称为“SweetSpot”(甜点区间),即以相对较低成本提供较高性能或价值。速腾聚创市场总监谢阗地对记者表示,客户会希望在不改造基础设施的前提下,让机器人帮助产线完成更复杂的工作。这样的预期下,企业客户会算一笔账,包括性能区间、成本区间,以及在多长周期内收回成本,当下具身行业与落地行业企业正在这样的区间内寻找平衡,具体表现包括了将灵巧手自由度调低,能够完成基础工作即可。

  星动纪元CEO陈建宇对机器人干活效率的提升持乐观态度,他在采访中表示,今年星动机器人已在部分真实工业场景落地,效率约为人力的70%,明年将达到90%,目前主要处在软硬件打磨的过程。受益于端到端技术路线的实时反馈与控制,陈建宇认为机器人将在一段周期后达到甚至超越人类工作水平。

  目前已披露订单情况的厂商数据一般以百台为单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百台规模已属于第一梯队阵列,行业还在早期阶段。康雨向记者估算称,今年预测来看,第一梯队具身厂商的人形机器人订单规模将破千台,整个市场总规模可能会超过万台。

  作为行业头部,宇树科技CEO王兴兴也希望机器人能够真正干活、真正解放生产力,他认为这是目前行业既欠缺又核心的事情。但在客观情况上,机器人干活与展示表演方面,大家更喜欢看机器人表演。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