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千年生态智慧的贵州实践

adminddos 2025-08-15 21:23:39 1 抢沙发
千年生态智慧的贵州实践摘要: ...

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从入选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到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贵州因地制宜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成功实践:老子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生态实践观、荀子 " 制用 " 和 " 爱护 " 相结合的生态辩证法、贾思勰农业发展的生态平衡观……根植于千年生态智慧的肥沃土壤,贵州不仅守护了山水,更让绿水青山成为百姓的 " 幸福靠山 "。

  道法自然——守护绿意的和谐之道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们要顺应自然、遵循规律,不要过度干预和破坏平衡。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可要守住这份优厚的家底,就要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平衡点。

在铜仁梵净山的密林中,护林员杨秀海不时看到黔金丝猴在林间嬉闹。

" 这两年,黔金丝猴现身频率明显增加,好多村民都在山上偶遇过它们。" 杨秀海说。

黔金丝猴频频现身的背后,是当地对梵净山的系统性保护。近年来,铜仁出台了多项保护条例,设立梵净山环境保护法庭、生态保护检察室,同时,还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珍稀濒危物种就地保护和迁地繁育,建设了一批动物廊道……

现在,梵净山的森林覆盖率达 98%,繁衍着 7000 多种野生动植物,珍稀动物、珍稀植物分别比原名录增加 13 种、46 种。

" 保护不能被动,必须主动顺应。比如,梵净山生态廊道项目就拓展了野生动物生存空间,减少人为干扰,让自然恢复生机。" 铜仁市环保部门介绍。

不打扰就是最好的保护,已成为贵州各地的共识。

2024 年,贵州地表水水质优良率 99.1%,23 个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 100%;动植物物种达 24547 种,生物丰富度全国第四,黔金丝猴、黑叶猴等种群稳定增长。

" 贵州 90% 以上的自然生态系统和 85% 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了有效的就地保护,全省的森林覆盖率为 63%。不搞大开发,是要让生态系统自我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 贵州环保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

减少干预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更高层次的智慧,让绿水青山永续长存。

制天命而用之——鏖战 " 地球之癌 "

"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两千年前,荀子揭示了自然和人事的关系:不是被动地歌颂自然,而是主动运用规律,化 " 天命 " 为治理之力。

然而,面对占全省超 60% 的岩溶出露面积,治理之力要如何击破石漠化坚硬的外壳?

清晨,安顺市关岭县新铺镇金龙村的山坡上,村民罗永福在两人高的皇竹草丛中忙碌着。

"10 年前这些山头一片荒芜,现在草料多得割不完。" 他笑着说。

2000 年初,新铺镇处处是光秃秃的石头山,农业发展举步维艰。罗永福的父母在石旮旯里栽种玉米,却因缺水贫瘠而广种薄收,他被迫背井离乡打工。

2005 年全国第一次石漠化调查结果显示,贵州省石漠化面积达 375.97 万公顷,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的省份。而从 1998 年开始,贵州就开始与这一 " 地球之癌 " 的鏖战:重度石漠化地区以封山育林为主;中度区域种草发展畜牧业;轻度区域则种植经果林。

" 重度地区没有产业基础,就靠封育;中度地区有土壤,就发展草业;轻度地区土壤多,就种经济林。这体现了‘制天命’的精髓——因地制宜,科学干预。" 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专家介绍。

罗永福所在的关岭县通过卫星遥感定位石缝石沟,铺设低碳管道引水灌溉,打通 390 公里产业路,将 2.5 万亩荒山改造为梯地种植皇竹草,岩石裸露率从 47% 降至 10% 以下。

" 十四五 " 以来,贵州获得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专项中央预算内资金 69.69 亿元,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在岩溶石漠化区实施天然林保护与营造林、退化草原修复、湿地保护修复、小型水保设施等工程。同时,在全国率先编制《石漠化分级分类标准》,总结提炼了石漠化治理措施和模式,以及贵州治石的经验。 

" 十三五 " 期间,贵州工程治理石漠化累计 5234 平方公里;" 十四五 " 以来,截至今年 6 月底,累计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约 3985.5 平方公里。

主动作为方能 " 制天命 ",20 多年的努力,贵州让荒山重生,绿色在石缝里深深扎根。

顺天时量地利——绿水青山的价值转化

"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揭示了顺应自然规律开展农事活动的重要性: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

在黔南州惠水县好花红镇弄苑村,成片的佛手瓜下," 瓜呱鸡 " 正捉虫觅食。

" 我们的鸡因在佛手瓜下养殖,所以叫‘瓜呱鸡’,主要是喂农家玉米面进行散养,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比圈养的鸡价格要高出 3 到 4 元。" 弄苑村生态鸡养殖基地负责人笑着说。

弄苑村从 2009 年开始种植佛手瓜,是当地群众重要收入来源。然而,近年来随着佛手瓜价格的降低,种植面积也随之开始减少,产业面临萎缩的情况。如何找到产业发展新路子,成为当地首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多方考察,弄苑村决定在在瓜下发展养鸡产业。

" 今年是第一年试行瓜下养鸡,村里佛手瓜种植面积较多,非常适合发展瓜下养鸡。目前,第一批鸡苗已陆续出栏,每只鸡在 5 斤左右,每斤可以卖到 12 元,预计全部土鸡卖出可增加村集体收入 1 万元。" 弄苑村委会干部告诉记者。

顺天时,量地利,通过研究农产品之间的耦合性,惠水县探索出瓜下养鸡、稻虾共生等 " 双轨制 " 种养结合农业新模式,促进群众增收,真正实现了 " 用力少而成功多 "。

地方的生态实践离不开宏观政策的引导。

贵州依托喀斯特山区特点,持续培育壮大生态农产品品牌,提高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生态服务业,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和生态服务业品牌,实现生态经济与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

在赤水市,拥有 132.8 万亩竹海,顺应 " 以竹代塑 " 国家政策,当地大力发展竹制品产业;雷山县格头村发展林下养蜂、旅游,村集体经济年增收 52.96 万元;紫云县蓝莓种植达 1.6 万亩,成为 " 致富果 "。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贵州正持续积蓄力量,推动绿水青山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

黔南融媒 秦祥祥 秦超 陈飞兵

毕节台 熊松 周翊 郭磊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