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苏州少儿散打武术(报名咨询)1891-5555-567::苏州少儿武术搏击散打(报名咨询)1891-5555-567:-深藏地下八百年,金代壁画重见天日

adminddos 2025-08-16 12:45:19 1 抢沙发
苏州少儿散打武术(报名咨询)1891-5555-567::苏州少儿武术搏击散打(报名咨询)1891-5555-567:-深藏地下八百年,金代壁画重见天日摘要: ...

澎湃新闻获悉,历经数年细致发掘与研究,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正式公布了一座金代壁画墓发掘资料,该墓具有典型宋辽金文化特征,尤其是墓室四壁展开的壁画,堪称金代世俗生活的生动画卷,其内容之丰富、组合之独特,为近年考古所罕见。

这座未被盗扰、保存近乎完好的墓葬最初发现于2020年5月,地处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胡窝路南侧山前坡地的一建筑工地内。考古部门对该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后,一段深藏地下八百余年的历史被悄然唤醒,一座结构精美、壁画绚烂的金代砖室壁画墓重见天日。

山西昔阳地区先后被北宋、金统治的历史背景,考古人员判断该墓约在金代中期或更早。

西北壁发现的夫妇对坐宴饮图

墓门正面 本文图片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八面玲珑的地下宅院

这座金墓坐北朝南,采用北方宋元时期典型的八边形仿木构砖雕结构,虽墓顶局部遭破坏,但整体格局清晰可辨。墓室内部以砖雕与彩绘结合,逼真模仿了当时地上木构建筑的华丽细节。

砖雕斗栱及壁画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介绍,进一步看建筑构件及装饰元素,五铺作双杪偷心造斗栱多见于唐宋时期建筑之上,墓葬中可与山西长治故县村宋代壁画墓参较,腰华板、壸门、栱眼图案可参考昔阳松溪路金元墓东壁,以及汾阳东龙观宋金墓M6东壁、M3东北壁、M2南壁,立柱柱身所绘筍纹也见于新绛南范庄金墓、繁峙南关村金墓中柱身彩画。

壁画中的白虎

墓室上方的壁画更显宏阔宇宙观。四神残见的白虎、朱雀、玄武图像威严守护四方,其上绘制的二十八星宿图,共同构成一幅完整的墓顶天象图。此类星象图是当地及周边地区宋辽金墓葬的常见元素,是当时“事死如事生”、追求天人合一丧葬理念的直观体现,将墓室构建为连接人间与宇宙的微观世界。

宋金生活的生动切片

墓室四壁展开的壁画堪称金代世俗生活的生动画卷。其内容之丰富、组合之独特,为近年考古所罕见:

夫妇对坐宴饮图  东北壁

夫妇对坐宴饮图:西北壁与东北壁各绘一幅夫妇对坐宴饮图,二人斜向对坐于高背椅上,中间置放食物茶盏的长桌。西北壁夫妇显苍老,女着红褙子白裙,男戴黑巾帽穿灰袍,均踩矮凳、双手拢袖置于腹前。二人外侧后方分立手捧温碗注子的女侍和捧器男侍,身后设墨绘竹枝屏风。东北壁与之构图相似,但夫妇面容较年轻,且女主人改着浅色交领短袄与白色百褶裙。

在同一墓葬中同时绘有多组夫妇对坐图的还见于山西闻喜下阳村金墓、山西长子小关村金墓等。考古专家推断,这些外貌年龄存在差异的夫妇像,应该代表同墓埋葬的为家族内多代夫妇,生动揭示了金代晋中地区家族合葬的独特习俗。

鞍马备行图 西南壁

鞍马备行图:西南壁的鞍马备行图描绘了骏马整装待发的场景,鞍辔齐备,侍从肃立,无声诉说着墓主人生前出行或准备远行的威仪与日常。

肩舆出行图 东南壁

肩舆出行图:东南壁所绘的肩舆出行图,画面中部并排放置两顶未使用的豪华肩舆,舆厢方形带盔顶,红盖金饰。肩舆内侧分两排肃立十一名男性侍从,均戴黑交脚幞头、着圆领窄袖袍束腰长裤,双手交握胸前。肩舆外侧绘两名交谈妇人与一黑犬:左妇浅袄前倾展手,右妇红袄捧物前倾,黑犬在左似奔跑玩耍。此图不仅直观展现了当时的交通工具与出行排场,更暗示了墓主人具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葬俗与生活的双重见证

墓葬不仅以壁画言说,其出土的实物同样传递着重要信息:

出土木器

棺床前赫然放置着木质的一桌二椅明器。这一实物陈设与壁画中的夫妇宴饮场景形成了空间布局上的完美对应,直观体现了“视死如视生”的丧葬理念,是祭祀功能在墓葬空间中的实体化表达。此类葬俗多见于北方辽金墓葬,如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北京大兴康庄辽墓等。

出土器物

墓中出土的瓷器原应置于供桌之上,是当时常见的祭奠方式。出土器物以黑釉瓷碗、酱釉瓷罐为主,均为金元时期的常见器形。酱釉瓷罐与大同金代徐龟墓、汾阳东龙观M37所出相似;黑釉瓷碗则类同于汾阳东龙观M13、M14的发现。葵口折腰盘,其造型与石家庄建华北大街宋墓M2、河北唐县金墓出土的折腰盘相似。这些瓷器采用当时北方窑口成熟的涩圈叠烧工艺烧造,白瓷不多且无印花装饰,制作风格朴素,应为附近民窑产品。

据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资料介绍,尽管该墓未发现明确纪年资料,但墓室结构基本完整、壁画内容丰富、随葬器物种类较多,可据此分析尝试进行断代。该墓集宋辽金文化元素于一体,尤以辽宋风格为突出底色。结合昔阳地区在12世纪先后归属北宋与金朝统治的历史背景,参考周边一系列纪年明确的金代中期墓葬,考古学家最终将胡窝路墓的年代锁定在金代中期(约12世纪中叶至下半叶早段)。

壁画

从墓葬宏大的规模、繁复精美的砖雕彩绘,以及壁画中描绘的鞍马出行、肩舆代步等场景推断,墓主绝非普通平民,应是当地拥有相当田产、经济实力雄厚的地主阶层。墓室建筑、壁画主题以及随葬品组合,清晰展现了在晋中这片土地上,北宋文化、契丹辽文化以及女真金文化在墓葬这一特殊空间内实现了深度交融与和谐共存。

这座沉埋于昔阳地下的金代宅院,如同精心封存的时光胶囊,其八面砖壁上凝固的宴饮之欢、鞍马之勤、肩舆之贵,连同那些质朴的瓷碗陶罐与木质桌椅,共同拼贴出一幅远比文字记载更为鲜活的金代晋中社会图景。

(本文据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资料及相关文献综合整理。)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