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上海市政府新闻办推出“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8月20日上午,上海举行系列首场发布会,围绕“打造开放创新高品质的卓越浦东”主题,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李政介绍浦东新区“十四五”期间建设发展成果。
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5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发表重要讲话5周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浦东开发开放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跨世纪国家战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各方面大力支持下,浦东坚持敢闯敢试、先行先试,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在一片农田上建成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8万亿元,人均GDP达到4.31万美元,以全国1/8000的面积创造了1/76的GDP、1/17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供了最鲜活的现实明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生动的实践写照。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坚持“干字当头、奋力一跳”,拼经济、闯改革、搞建设、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稳中有进。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5%,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长5.9%,实到外资增长36.1%,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0.5%,新设企业数增长28.1%。
经济发展:2024年有5个万亿级指标
总量规模持续提升。2024年有5个万亿级指标:地区生产总值1.78万亿元,是2020年的1.34倍,占全市32.9%;规上工业总产值1.32万亿元,是2020年的1.27倍,占全市33.6%;规上服务业营收1.25万亿元,是2020年的1.61倍,占全市21.2%;货物进出口总额2.61万亿元,是2020年的1.25倍,占全市61.1%;限上商品销售总额5.88万亿,是2020年的1.34倍,占全市37.3%。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工业占比稳中有升,2024年为22.1%,比2020年提高0.2个百分点;知识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从占GDP比重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提高2.1个百分点,达到10.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提高0.7个百分点,达到4.5%;工业产值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从48.4%提高到53.6%。
发展后劲更加充沛。从2021年起到今年6月底,累计新设市场主体21.9万户,实际利用外资436.4亿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万亿元,年均增长10.3%,民间投资年均增长14.2%。
改革开放:形成一批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成果
坚持以国家战略为牵引,全力推动《引领区意见》《浦东综改试点》《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落实落地,三项国家战略任务总体落地率达到93%,形成了一批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成果。
率先挺进改革深水区。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着力推动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试点国有建设用地垂直空间分层设立使用权,创新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土地管理,已有25个新建产业项目应用M0政策,实现生产、研发等功能混合配置;成立上海数据交易所,挂牌数据产品近5500个,年交易额超50亿元;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已向社会开放近400个政府数据集;探索创新“隔墙售电”机制,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实现就近交易。商事制度改革方面,进一步便利经营主体进入和退出,“一业一证”改革从“单一业态”到“融合业态”拓展,累计核发行业综合许可证1.7万余张;“准营承诺即入制”核发许可证超5000张,入选国家发改委全国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惠及企业19万户;3.7万户企业通过经营范围登记改革新政受惠;累计为超1.6万户企业办理简易注销登记。
率先开展更大程度开放压力测试。进一步拓展开放领域,全国首家外商独资券商、首批外商独资公募基金等金融开放项目落地,6家外资企业成为增值电信开放试点企业,29家外资企业开展基因诊疗开放试点业务,率先建立安全便利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落地全国首单重点行业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进一步接轨国际规则,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环境保护、国有企业、劳工权益等“边境后”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推进,总体达到CPTPP和DEPA正文条款的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一线径予放行”适用口岸范围拓展至上海南港、外高桥港区、浦东国际机场等区域;“一带一路”技术交流国际合作中心在全球布局5个分中心,打通国际标准认证壁垒;上线“离岸通”平台整合境外数据支持贸易真实性审核,推动离岸贸易规模超过900亿美元。进一步构筑开放平台,有序推进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相关管理办法制定完成,功能性配套设施加快建设,先行启动区年内将完成封闭验收;今年围绕功能升级,聚焦“走出去”发展战略,设立了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中心,整合联动11家理事单位和72家战略合作伙伴,助力国内企业高质量走出去发展,力争到“十五五”末培育400家出海先锋企业、100家出海企业总部。
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四大功能”
浦东是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核心区,坚持把强化“四大功能”作为主攻方向,不断提高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一是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新增原油期权、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以及铅、镍、锡和氧化铝期权等一批国际化交易品种,落地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等一批功能性平台,拓宽“债券通”“沪港通”“沪伦通”等跨境投融资渠道,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和“上海价格”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更高能级总部经济,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29家、国际经济组织19家。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举全区之力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张江科学城,聚焦高校、人才、融资、活力等关键环节用劲使力,优化科技创新生态,集聚了14个大科学设施、1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5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6所本科以上高校、50余家重点科研院所、17家新型研发机构、286家外资研发中心、908家企业研发机构、2787家专精特新企业、5026家高新技术企业、4万多家科技型企业,畅通“从0到100”的创新全链条。“十四五”以来全社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8.7%,财政科技投入五年累计553.04亿元,有效高价值发明专利达到5.69万件,增长1.81倍,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从30件增加到97件,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9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139项。
三是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推动三大先导产业向世界级产业集群迈进。集成电路以“设计引领、全链布局”为重点,形成覆盖EDA基础软件、核心产品设计、高端制造封测到装备材料的全链条产业体系,2024年产业规模达到2947亿元,约占全国1/5。生物医药以“源创首发、走向世界”为重点,现有在研管线近2000个,其中一类新药800多个;研发成果进入爆发期,“十四五”以来获批国产一类创新药23个,国产创新三类医疗器械27个,总量分别达到28个、36个,今年获批一类新药6个,占全国14%。人工智能以“要素支撑、融合赋能”为重点,建设模力社区,集聚垂类模型上下游企业200余家,28个大模型已完成备案。
四是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2024年,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达到377.8万吨,首次位列全球第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588万标箱,助力上海港连续15年全球第一;口岸贸易规模达到10.64万亿元,占到全国1/4。
人民城市建设:优质资源加速送到群众家门口
浦东不仅追求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更加注重人民生活的高品质,坚决贯彻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努力做到“财力有一分增长、民生有一分改善”,财政民生投入占比保持在46%以上,“十四五”累计投入3742.2亿元。
全面推进现代化城区建设,构建“精品城区、现代城镇、美丽乡村”融合发展格局,一手抓补短板,积极推进“两旧一村”改造,已惠及3.86万户居民,全面完成街道范围内“城中村”改造,全面完成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提升改造;一手抓提品质,建成开放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浦东美术馆、浦东足球场、前滩太古里等一批新地标,建成37个乡村振兴示范村、54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提升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水平,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质升级,基本保障类公共服务15分钟可达率提升到95.6%,各类优质资源加速送到群众家门口,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实现公办学校全覆盖,普惠社区托育“宝宝屋”实现街镇全覆盖,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合作实现全覆盖,老年助餐服务实现街镇全覆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浦东,“十四五”以来,新建3.06万亩林地、1370公顷绿地,新增150座公园,总量达到203座,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4平方米,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基本实现“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新增河湖水面积1.51平方公里,12.5公里的陆家嘴水环全线开放,世博水环启动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0.7%,比2020年提高1.6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27.5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2.5微克/立方米,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为100%,比2020年上升23.1个百分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