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即便采取了限流与预约购票机制,公众的参与热情依然高涨。在昨日落幕的2025上海书展最后一日,界面文化走访了多家出版社展位,统计出了一份今年书展上的畅销书单。
多个出版机构工作人员提到,小开本图书在近两年持续升温。本届书展期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大唐狄公案》与杜拉斯作品小开本广受欢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新一版鲁迅文集小开本也成为展位焦点,其市场部副主任黎金飞表示:“今年书展鲁迅文库本大概卖了180套。小巧精致、色彩饱满的设计能有效减轻读者进入艰深文本的心理负担。”而现场有不少读者都表示,小开本便于携带、设计友好,既满足收藏,也更适配通勤与碎片化阅读场景。

女性议题类图书的关注度仍在延续。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在现场设置了专题展区,延续去年热销的《“女巫”:不可战胜的女性》,今年推出的《争权之路:妇女参政论者埃米琳·潘克赫斯特自传》同样表现出色。相关主题帆布包在社交平台“出圈”,不少读者专程前往展位打卡、购买。
与此同时,精装类、设计精巧、具备收藏价值的图书依旧受到青睐。上海译文出版社复刻历史原版设计的《草叶集》《浮士德》等作品仿手工山羊皮装帧,开幕不久即售罄。不少出版社编辑告诉界面文化,读者对纸质书仍抱有稳定的审美期待,愿意为“值得拥有”的书目买单。
教育教辅、心灵成长、互动游戏等功能性书目热度稳定。《欢乐数学之数学的语法》、《你真是一个好孩子:<窗边的小豆豆>背后的故事》、《妙探寻凶》等相关主题书目都位居对应出版社销售榜前三,反映了消费者对于书目实用性的需求。
根据18家出版机构分享的销售数据,界面文化整理了相关出版方展会畅销前三书目(教辅类图书除外),形成由以下45本书组成的书单。
关于2025年夏天,读者正在买什么,这是一份来自现场的答案。
文学

湖南文艺出版社·浦睿文化 2025-6
《被困住的人》
受困于家庭、婚姻、爱欲、人际关系,受困于幻觉、孤独、谋杀、晚年,这是一个个普通人陷入人生困境的故事。
《林门郑氏》
马华文学作家林雪虹在这部写作时间长达六年的非虚构作品中,以女儿的视角回溯母亲郑锦隐忍顽强的一生,揭露华人母女间复杂的情感纠葛。
《隐墙》
当人类共同体不复存在,末日中的内心是会面临威胁,还是会获得自由?奥地利女性主义文学先驱马尔伦・豪斯霍费尔为身处后疫情时代的我们提供了启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野spring 2025-8
《捕云记》
多和田叶子以“操纵语言的女巫”之姿,书写监狱学霸、流亡诗人、杀夫保姆、身份盗贼。这些故事在现实与幻觉边缘游走、真假难辨。
《闪亮的水环》
本书是英国探险家、自然文学作者加文·麦克斯韦尔的自传体作品,记录了他在苏格兰西海岸的住所与两只水獺宠物共同生活的日子。
《身体,再来:中韩女性作家科幻畅想录》
来自中国和韩国的六位女性作家金草叶、昼温、金青橘、程婧波、千先兰、王侃瑜,在本书中就“身体”主题展开创作,对腐朽与无限展开思辨,探讨在未来世界,人类身体的多种可能性与困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2
《只有一朵玫瑰支撑:希尔德·多敏诗选》
本书是德国诗人、里尔克文学奖获得者希尔德·多敏的诗歌精选集,经历漫长的流亡,跨越战争年代,多敏在诗歌中呼唤人性的良善和勇气,感召着那些“可被唤醒的”人。
《在工厂梦不到工厂》
作为一名工厂普工,张赛习惯把自己在流水线上走神时刻的词句写进日记里。尽管“工厂没有温柔的风”,他用笔触撞裂工业生产的枯燥,让生活“有意思起来”。
《赤土》
夏佑至用非虚构的写作方法,编织私人记忆与宏观观察,思考当面临经济结构、情感世界、⼈际⽹络和时间感知的转型,那些仍暂时保持原状的地理和制度,对村庄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新星出版社 2019-3
《圣母》
《圣母》从一桩幼儿园男童被害的新闻写起,街坊流言与警方追查并行推进,叙事安静却步步紧逼。秋吉把母亲的守护写得既温软又尖利,爱与执念相互纠缠;所有线索在最后二十余页回扣,身份与亲缘骤然翻转。
《七个证人》
本书以一桩东京街头的凶杀案掀开序幕。此案中,青年被冤判入狱身亡,父亲带着当年七位证人和十津川警部,重回现场复盘证词,重构真相却忽现命案。场景设置与心理角力层层推进,让人犹如置身“私设法庭”。
《不锈钢海盗船:一个普通厨房的故事》
“厨房是个每天都在下沉的海盗船。主厨只有一个任务:让船靠岸”。大厨高寒邀请每一个对后厨感兴趣的人启航,看见美食背后的秩序,油烟之中的亲密。
《书怎么读都有趣》
青山南在一个纸质书恐慌的时代提醒读者,读书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并不存在什么正确的读书方式”。遵从自己内心的节奏,让阅读回归自由,书籍能带给人发掘奇迹的喜悦。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2025-8
《小说榫卯》
《小说榫卯》可以理解为一本工具书,为非专业读者提供进入艰深文本的抓手。张秋子她希望打破学术的壁垒,以文学中的“细节”为窄门,每一个读者都能凭借自身的生命经验,与文学发生持久的共振。
社科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贫穷”曾经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在消费主义时代,生活不是围绕工作、专业技能而建立,而是围绕消费者的选择而建立,贫穷指向有缺陷消费者的困境。
《巫蛊》
叫魂、拆姻、炼蛊、扎小人、斗风水……巫蛊如何在中国文化的暗流中获得了持续至今的生命力?巫蛊并非神秘奇谈,而是权力、信念与群体心理交织的产物。

苏峰山、魏书娥、陈雅馨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望mountain 2025-5
《爱的失序》
本书通过自由婚姻、为爱生育等案例,呈现亲密如何在不断协商中重构。爱的失序是新文明的阵痛,在矛盾而勇敢的关系实验中,仍潜藏着现代人对联结的期待。
《牛马游戏:硅谷大厂如何驯服工程师》
本书通过深入硅谷科技巨头的“游戏宇宙”,展示公司如何通过设计游戏来调动程序员的积极性。工程师们通宵“开黑”修复漏洞,沉迷开发竞争,抛弃工作与生活平衡,陷入高度内卷的身心状况。
《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
巴黎的烟雾与酒杯让萨特、波伏瓦、加缪等思想家的思想与生活发生交织。作者既讲他们的友谊、辩论与爱情,也追踪“自由”“选择”“责任”这些词在战火与日常中的生根。

广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薄荷实验 2025-3
《VIP世界:美貌经济的社会学透视》
米尔斯进入全球巡回派对和俱乐部。在18个月里,她记录了44位经纪人、20位年轻女性和20位酒瓶客户的真实故事,揭示出资本主义如何将美貌财富转化为社会地位的“炼金术”中的重要一环。
《在绝望之巅》
饱受抑郁症和失眠症困扰,哲学家E.M.齐奥朗直视情感之漩,反思荒谬、异化、抑郁、爱情、狂喜、贫穷、善恶等种种深植于生命中的困惑。
《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
作者通过制度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察财政分权、转移支付与政绩考核如何塑造地方的经济发展路径与公共政策取向,为理解中国财政治理提供了学理性的视角。

中信出版集团 2025-6
《国家为什么会破产》
通过对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历史案例的梳理,达利欧警示全球主要经济体可能面临债务重组和货币贬值风险,给出了“和谐地去杠杆化”的财政策略,同时告诫世人,我们必须重视经验与规律,不能因历史上的重大危机从在未有生之年出现过就轻视了其深层力量。
《狐狸与刺猬:中国知识分子十论》
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何重新定位知识分子的坐标?许纪霖以“十论”架构,透过对鲁迅、王元化、史铁生三代知识分子的个案研究,剖析知识分子的公共角色与社会责任。
《西方现代思想十三讲》
从霍布斯与洛克对国家与契约的理解,韦伯对理性化社会的分析,到福柯对规训与权力机制的考察,以及尼采、德波等思想家对现代性的反思。每章通过具体人物、思想背景和代表性著作,构建出系统的西方现代思想谱系。
历史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4-6
《争权之路:妇女参政论者埃米琳・潘克赫斯特自传》
“妇女选举权之母”埃米琳·潘克赫斯特的一生,是持续挑战权力、法律与社会偏见的一生。“塑造了我们这个时代女性的观念,使社会进入一个全新模式,从此再没有回头路”。
《刺秦:重新认识秦王朝》
《刺秦》是秦汉史专家李开元的新作,从历史考证的视角,解读《史记》名篇“荆轲刺秦王”的真伪虚实,邀请读者一道做一番历史侦探破案的尝试。
《卧底警局:一位法国记者的潜入调查》
2018年,“黄背心”运动在巴黎爆发,因强硬态度而备受指摘的法国警察面临空前危机。被视为正义守护者的这一群体,为何卷入种种争议?法国媒体记者瓦朗坦·让德罗冒着巨大风险,潜入警界展开调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8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50-2000)》
在城市史专著《茶馆》下册中,王笛讨论的时间节点从晚清民国转移到了1949-2000年,聚焦茶馆业主、客人、挖耳匠等人物的具体故事,以微观史的路径呈现国家主义、地方文化与公共空间的博弈。
《叫魂》
以乾隆年间的“剪辫妖术”案件为线索,本书利用大量档案和地方材料,还原一场席卷全国的集体恐慌。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新译本)(上、下册)》
作者打破以欧洲为中心的写法,强调不同文明的互动与联系。新译本在语言上更为准确流畅,并补充了地图、索引等辅助材料,方便读者把握宏观脉络。

译林出版社 2025-7
《江南器物志》
器物既是民生细节的见证者,也是地域文明的载体。徐风分别从科举、稼穑、节庆、风俗、嫁娶、餐饮、庭院、家具、服饰、舟车、礼品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写民间器物的起始、传承、流变,以物质史书写情感史。
《上海六千年》
《上海六千年》由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月之等20位专家学者主编,梳理上海从史前文明到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历程。
艺术
《金字塔在中国》
788件珍宝、260万观众、7亿元收入——上海博物馆创造了博物馆领域的纪录。《金字塔在中国》记录了这场策展实践,追溯文明如何从尼罗河畔延伸至黄浦江边。
《夜短梦长:毛尖看电影》
对毛尖来说,电影是她生命的度量衡。用电影造梦,带领读者看见生命夜色中的星光点点。

耕泽文化·东方出版中心 2025-7
《丝路新疆》
本书涵盖了作者二十多年来对塔里木盆地、罗布荒原、龟兹古国等遗址的考察心得,对楼兰故城、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尼雅故城等古国文明历史遗迹,以及石窟与壁画艺术做了解读。
《中国面孔》
本书以“面孔”为线索,以高清影像结合历史考据,展现俑像文物背后的中华文明记忆。
教育
《你真是一个好孩子:<窗边的小豆豆>背后的故事》
将《窗边的小豆豆》引入中国的版权人猿渡静子,首次用中文讲述小豆豆的成长之路及巴学园校长小林先生的教育智慧。
《妙探寻凶》
在本书中,T.卡伯作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疑云重重的纸面世界,每位读者都被邀请进入其中,寻得关于谋杀案的真相。
科普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5-3
《如何阅读一棵树:探寻树木的生命密语》
沿着本书提供的线索进入风景的谜团,用好奇心倾听一棵树想要告诉我们的故事,你能听到土地、水分、天气、时间,能听到树木经历的痛苦与喜悦,也能听到你自己。
心理
《无法独处的现代人》
在技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如何重拾稳定的锚点?书中44封书信是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诊断,为我们如何在流动的图景中守护内心空间提供了启示。
《只我一个人觉得特好笑吗?》
在本书中,跟随单口喜剧“教主”刘旸,“用一双喜剧演员的眼睛,看他们如何看待这不算轻松的的生活。”

上海书店出版社|也人 2025-8
《重写灵魂:多重人格与记忆科学》
多重人格究竟是一种病理缺陷,还是社会话语的建构物?在本书中,科学哲学家伊恩·哈金用知识考古学的路径,对记忆、自我、创伤和科学的本质做出了省察,揭示了“多重人格障碍”这一标签背后的权力博弈。
《当一切命中注定,我们还要勇敢吗?》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徐英瑾,带领读者跟随古往今来十位伟大哲学家,了解他们的生平、认识他们的学说。
《难免痛苦,“待”着就好:一名新手心理医生的笑泪照护手记》
在“待”着的时间里,东畑开人用温柔幽默的眼光观察,习得了“照护”的本质:提供照护与接受照护并非施予与被施予,而是相互依存;脆弱并非缺陷,而是创造联结的基石;我们需要的是彼此承托的共同体。
(界面新闻记者丁欣雨、王鹏凯对本文亦有贡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