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学术史研究群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共同举办的“近世社会与区域学术——第四届学术社会史研讨会”在成都召开,国内近3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

与会学者合影
学术社会史研讨会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学术史研究群发起的每年一届的学术会议,前三届均在北京举行,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曾参与联合主办。本届会议的联合主办方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近年来在近代边疆学术史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希望在学术社会史的视角下获得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佑松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学术并非真空中的抽象理论,而是深植于具体历史情境和特定地理空间的实践。深入理解区域学术是把握国家整体历史脉络的关键,而不同地域学术传统的形成、互动与流变则为我们解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生动视角。从学术社会史的视角探讨近世社会变迁与区域学术的互动关系,对于我们深化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佑松致辞
在主题报告环节,学者们从宏观与微观层面探讨了学术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的运行逻辑,深刻揭示了学术思想与政治权力、社会变迁及文化建构之间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罗检秋从学术史与社会史的关系入手,认为晚清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得以从祀孔庙并非源于学品精醇、有裨宪政及保存国粹等,而是清朝深陷危机之时,孔庙祀典成为“共保安全”,维护政治、文化权力的重要文治策略。而且对民间学术有所了解和认同的张之洞入值中枢,遂借清廷权力调整之机,促成了三儒从祀。晚清三儒从祀的曲折过程,体现了清代学术系统和政治、文化权力的博弈。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汪洪亮聚焦抗战时期大后方边疆学术运动的兴起,他指出在“计划政治”背景下兴起的中国边疆学术运动不仅增进了国人对边疆自然与人文的认识,促进了当地社会建设与民族交融,更开启了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早期探索,具有深远的学术史意义。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徐道彬通过考证清代大儒江永研究“三礼”背后的掌故遗闻,揭示背后的象数易学、格物穷理等学术内涵,以此折射清代学人思想的复杂性,为理解“皖派”领袖的形象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阎书钦指出,1930年代以高尔基为代表的苏联现实主义文学,因其强烈的写实性与社会教育功能,契合当时中国挽救民族危亡、推进国家建设的需求,致使苏联现实主义文学、电影、戏剧深受中国舆论界推崇。

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
在分组报告环节,学者们或探讨学术社会史研究的宏观理论问题,或聚焦学术社会史的具体实践路径。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刘开军提出学术社会史视角可以为中国史学史研究者提供新思路,发现新议题。他认为学术社会史的视角可以摆脱从思想到思想、就学术论学术的模式,转而在学术与社会的互动中厘清学术的兴与衰、变与常。具体到中国史学史的研究中,可以充分评估史家的社会阅历对其史学活动的影响,发现史学如何以一种知识与常识进入社会。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雷平对梁启超“中国史”的构想和写作实践进行了细致地梳理,他认为梁启超对“中国史”写作的重视,是想以此激励国民的民族自信心。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上,梁启超通过会通“专史”以成“通史”,其中尤为重视对“文化史”的思虑与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吕文浩从文本入手,系统考察了从《杂话乡土社会》专栏到《乡土中国》的演变过程。他提出费孝通的名著《乡土中国》并非按照学术专著的体例一次完成的,而是以14篇连载于《世纪评论》周刊的专栏文章为基础,进行了重编次序、部分篇目重新撰写以及整体文字修订的打磨和整理过程。经过这样一番整理,全书在内容结构上更为严谨,学理化得以提升,但也淡化了原有的现实关怀。重新梳理文本的演变过程,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乡土中国》这本社会学名著的经验基础、思想背景及其思想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分组报告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秀玉从近代桐城派士人日记入手,以社会史的角度观察学术圈中的人际关系与学术纠纷,进而展现近代桐城派士人的“学术江湖”。她认为从近代桐城派士人日记可以观察出学术圈具有广泛而开放的联系,是一种密而透风的蜂窝式关系。“学术江湖”的日常,表现出强烈的世俗生活化,聚会、宴饮远高于校书、买书。学者联结的实质是文化权力的具体运行和实现,背后是指向利益的,故而其中包含着矛盾与冲突。因而,学术史上的冲突,可能并非纯粹的思想和路线之争,而是与江湖利益密切相关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审刘江对徐旭生与傅斯年的治学理念和学术交流进行了细致地考察,她认为在中国学术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学术机构中学人的聘请已开始逐渐摈弃私交、师承和地域因素,学人的履历、学术观点及学术旨趣的契合成为主要考虑的因素。徐傅二人的学术交流是较为典型的案例,同时也反映出学人之间、学术机构以及政治与学术之间的多重复杂关系。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蔡智力聚焦西方地震知识在明清社会的传播。他提出中国传统地震知识以阴阳灾异说为主流,将地震视为人伦失序所致之天谴。明末清初以降,西方地震知识逐渐传入,但为适应中国语境不得不调整知识论述,导致理论内核流失;同时,为接榫西学,明清士人亦常误读本土文献,以图力证西学中源。明清时期西方地震知识之传华,及其与本土知识的互动,展现了知识转型中的文化调适与权力博弈。

分组报告
从复杂变动的社会脉络考察学术人物的思想是学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议题,此次研讨会在此方面多有深化。与会学者对章学诚辨章名义的史学论说,刘师培民族主义叙事下的清史书写,聂崇岐的学术历程与治史风格,钱坫与徐松等乾嘉学人的经世意识,戴望与孙衣言等晚清浙江学人对颜李学的多重阐释,滕固、王子云、常任侠、刘敦愿、俞伟超、杨泓等中国现代艺术史与考古学人群体对于艺术考古传统的赓续探索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学术文本是透视学术变迁的重要途径,对文本的解读也是学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方面。此次研讨会学者们对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承浩《沅陵县志》、梁启超的《子墨子学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国史馆三十九卷本《文苑传》、刘尔炘《拙修子造天书》、《丧服》等学术文本进行了细致地解读。观念、概念是反映人们思想、认识的集合体,观念的变迁往往是一个时代学术变迁的标志。此次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考古美术”观念与中国现代考古学思想脉络的流变、晚清古文经学的“致用”观念、1920年代教育场域的“学阀”观念、民国前期的中华符号与“中华”观念等进行了深入探究。
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范式,学术社会史的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展之中。本次研讨会相关学者自觉地以学术社会史来考察近代社会学史、自然科学史以及语言学史,激发了社会学史、科学社会史、语言社会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如探讨陈永龄与《南苑华美庄调查》、晚清经世文编的史学传统与近代科学、光宣之际东北地区的反迷信运动、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等问题。这既显示出学术社会史在具体论题上的深化,也显示出这一理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够对不同学科和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有所启发。
此外,还有学者剖析了辛丑坤宁宫祭祀、孔教会与尚贤堂、清末民初来华西人的中国认知、“雩礼”与清朝民族认同、学堂教育与“文学”之关系、南旺湖反映的水柜湖田与圣裔祀田之争、苏州潘氏对吴丰备义仓资产的维护、“室女守贞”争议、清代前中期宫廷演剧机构变迁、明清关外汉人的政治与文化认同等,展现了在复杂的社会脉络之中礼仪的变迁、学术发展及区域变革。
在圆桌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对学术社会史在国内的研究历程与未来的展望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作为学术社会史研究的倡导者,罗检秋研究员指出,经过几年的倡导,学术社会史有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但在理论和研究议题方面还可以再深化。比如将西方的场域、话语等分析方法引入到学术史的研究,抑或是探讨精英思想与社会文化如何互缘互动等,从而探讨学术社会史更多的实践途径。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汪洪亮指出学术的根来自于社会,学术史的研究不能局限于文本,不可脱离语境,更不能回避学人与社会的一个互动;但目前所见的学术史研究当中,大多数主要是就文本来进行思想的分析,分析其思想的渊源,对于思想与社会的互动层面讲得还不是太多,学术社会史的研究可以对此方面有所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俊领认为社会史在学科的发展中面临着不可避免的瓶颈,如碎片化、缺乏理论创新等,学术社会史的提出为改变这一困境提供了很好的方式;学术社会史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实现了学术史与社会史的双向奔赴,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活力。学术社会史也为年轻学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和平台,研究前景广阔。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雷平提出推进学术社会史的研究,除了深化对学术社会史自身概念的探讨之外,最重要的是应努力拓展更多的议题。比如探讨知识生产的机制,研究学派、学人交往、学人圈;又如探讨学术制度化的问题,研究书院、学会、社团,还可以探讨学人代际传承的问题,这也是学术社会史很重要的议题。总之,应重视分析知识如何生产、传播及接受,把抽象的学术问题放在具体的人、事、境等范畴中考察,梳理学术社会化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吕文浩指出民国时期是现代学术分科建立的关键时期,以学术社会史的理论探讨民国学术史、艺术史、学科史,如研究社会学史、经济学史、艺术社会史、自然科学史等议题,是有待开拓的广袤空间,年轻学者可以在此方面有所推进。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晨怡认为学术社会史的研究不仅能够深化对学术本身的理解,也揭示了学术思想观念如何在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以及与时代共振,对学术社会史的探索是理解学术生命力以及学术时代脉络的关键路径。罗检秋研究员在总结发言时指出,学术社会史有赖于大家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建设,相关的学术活动还会继续开展,希望大家持续关注和支持学术社会史的研究。

圆桌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