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上海文化新消费|传统戏曲为何能让年轻人自发组成民间评委团

adminddos 2025-08-21 09:21:18 1 抢沙发
上海文化新消费|传统戏曲为何能让年轻人自发组成民间评委团摘要: ...

编者按:让年轻人热爱的戏曲新潮流,是上海新的消费场景。与往昔观众在剧场开始追捧心仪的名角不同,当今大多数青年观众通过线上传播开始追星,继而买票观看线下剧场演出,领略舞台演出风采。戏曲演员们的精彩演出瞬间、直播片段,常常出现于抖音、小红书,广受欢迎。

白玉兰与梅花的并蒂绽放

2025年上半年的上海戏曲界迎来两次盛会,一次是第3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庆典,一次是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激烈竞选与颁奖庆典。网络直播、媒体宣传、明星效应、崇尚国风的趋势日渐成为热潮,传统戏曲艺术飞入寻常市民家,走近青春观众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群体,“收割”了越来越多的年轻粉丝,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一轮又一轮话题。

例如,经过激烈的竞逐,白玉兰奖颁奖典礼上,三朵白玉兰花落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青年观众迅速被三位90后婺剧新星圈粉,在社交媒体上纷纷赞叹李烜宇、刘福明、楼依婷颜值与演技俱佳,才情和靓丽并存,500多年历史的古老婺剧经过他们的传承,依然青春洋溢,惊艳当代。

又如,整个5月份的上海观众沉浸在梅花奖的热烈角逐中,网络自媒体博主不约而同地组成了民间“评委团”,马不停蹄地看戏、讨论、“打分”,笔者所在的上海戏剧学院,多名00后硕士研究生自发组成梅花奖观摩团,奔波于沪上各大剧场,被戏称为“最敬业的专家”;他们的评戏态度却极其认真,每看一戏,必从专业的角度分析演员的功力、剧目的水准、院团的实力,肯定本届梅花奖注重评比文武双全的全能型人才之外,也对某些倾向表达了隐忧,如夸张式、炫技式的表演形式遮蔽了细腻情感内容的表达,容易导致眼目声色之娱。

白玉兰梅花双双绽放,青春面孔频频注目,形成了现阶段的独特文化生态:对于沪上新一代青年而言,追捧戏曲名角和追捧歌星、明星没有太大差异,当夜晚来临,他们可以奔赴剧场观看心仪的戏曲,可以去演艺新空间看时下流行的音乐剧,也可以玩剧本杀、密室逃脱。戏曲,成为都市文化娱乐寻常可见的一员,究竟是青春力量为传统做了“引流”?还是当代人文化自信的“觉醒”?

线下剧场光彩VS线上网络流量

传统戏曲的年轻化趋势,自然与戏曲工作者们数十年如一日不遗余力的推广普及有关。笔者依然记得,5月份,中国剧协书记陈涌泉在上海戏剧学院做讲座,得知学生们十分关注梅花奖演出,于是陈书记对剧协人员提议,帮助校园学子进剧场看戏,最好开辟学生看戏的“绿色通道”,讲座现场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与往昔观众在剧场开始追捧心仪的名角不同,当今大多数青年观众通过线上传播开始追星,继而买票观看线下剧场演出,领略舞台演出风采。婺剧演员陈丽俐和京剧演员任思媛便是其中的代表,她们的精彩演出瞬间、直播片段,常常出现于抖音、小红书等博主空间,广受欢迎。

线上流量带来了青年演员与青年观众的双向奔赴。观众们知道了继续陈美兰、杨霞云、楼胜之后,浙江婺剧有位后起之秀“金嗓子”陈丽俐,不仅唱功精妙,表演更是形神兼备,持久的线上关注赋予陈丽俐激增的人气效应和主角光环。因此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竞逐中,陈丽俐的《婺剧折子戏专场》自然脱颖而出,成为青年观众期待值最大、现场观感体验最火爆的作品,笔者的朋友圈当天被持续刷屏,特别是《白蛇传·水斗》一折,被观众们评为难得一见的劲爆之作。

无独有偶,大连京剧院的女花脸任思媛点燃了6月份的上海酷暑烈焰,这位从2020年开始网络直播的青年演员,被网友称赞为无雌音坤净、一赶多能手,符合青年人欣赏的“雌雄同体”风尚,尤其是聊天时男性魁梧扮相和女性柔和嗓音带来的“反差萌”,近年来持续走红。今年任思媛的个人全国巡演首站选在了上海,多位名家为她捧场合作,青年观众为她举起五彩缤纷的灯牌,营造出津津乐道的热点。

任思媛的上海演出告捷是明智之举,一方面,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足以包容自媒体运营出的戏曲网红新秀,另一方面,上海青年观众已经形成从线上追星到线下观看演出的自觉模式,可以营造粉丝明星面对面圆梦的热烈场面。实际上,任思媛票房飙升与她数年来积攒的粉丝流量息息相关,她的网上打赏收入应该可以维系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的成本,线上引流,线下出圈,两者彼此,形成良性循环,催动传统戏曲勇于闯荡泼天的流量,击水弄潮,重新崭露头角。

媒介即讯息:“冷媒介”如何转变为“热媒介”

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了著名的“媒介既是讯息”理论。的确如此,一门艺术的引发传播效应,占领舆论高地,并不一定由于内容的突变或思想的革新,而是因传播媒介的质变,带给观众全新的审美体验。如今,戏曲艺术正在面临传统媒介与现代各类新媒介的博弈,便要寻找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的如何从“冷媒介”转变为“热媒介”之机遇。

网络自媒体的传播渠道可以优化宣传,建立话语机制,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戏剧戏曲学专业在“上大戏剧戏曲学”公众号发布的“微戏评”系列,逐渐成为戏曲青年聚集的评论园区,便是案例之一。

由赵晓红、张婷婷、廖亮、邓黛等教授经营的“微戏评”平台,诞生于2023年,每年有计划地招聚师生组成观剧团,观摩在上海剧院演出的各类舞台剧,多以戏曲为主,观看后进行讨论,随后发布即时评论短文,不仅上大师生踊跃撰写,还吸引了上戏、同济、复旦、上师大的硕博生加盟其中,有意识地打造品牌。根据笔者的访问,仅2024年,观剧团就发布了23篇公众号,2025年半年来已发布14篇公众号,每篇包括6、7个微戏评,平均每篇流量在500+,最佳的流量近3000,甚至吸引了编剧、导演、演员在评论区留言。对于来沪展演的院团来说,“微戏评”依托名校,有口碑,有青年学术人才,合作宣传相对便捷,对上海各高校硕博生而言,“微戏评”能提供观摩机会,且有快速的发表渠道,撰写文章的体量简短,适合“短平快”的生活节奏,向此处投稿相对便利。由此,“微戏评”虽然在成长探索的过程中,但是敏锐地把握住了“媒介即讯息”的传播学内核,正在努力架构起戏曲院团与青年观众之间的沟通桥梁。

而环境式沪剧《日出》的走红,则是顺应了观演关系变化引发的媒介革新,使得曹禺经典原著重新焕发生机。上海沪剧院所在的汾阳路150号百年老洋房白公馆,兼具古典海派风韵和现代沉浸演出优势,因此新一代沪剧创作者扬其所长,将《日出》改编为老上海故事,建构环境式沪剧演出,即沉浸式的观演关系。当观众流连于这所邬达克建筑的洋房中,近距离欣赏沪语的江南风情之美,随主人公陈白露的遭遇而经历喜怒哀乐,情感的同频共振更强于传统舞台的体验。

这部作品去年首轮演出16场,备受好评,今年又在进行第二轮的64场演出,根据笔者对上海沪剧院的采访,截止到目前统计的总共31场演出中,环境式沪剧《日出》的观演人次达2150人,平均上座率85%,远远高于传统剧场的沪剧商演上座率。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观演攻略,穿着旗袍、打卡洋房、欣赏沪剧渐渐成为上海年轻人的时尚。

《论衡》曰:“才有浅深,无有古今;文有伪真,无有故新。”沪上戏曲观众的年轻化趋势说明,戏曲艺术其实也没有“古今”和“故新”,她始终可以在时代变革中彰显魅力,关键在于如何借助媒介传播,走入青年观众的审美场域。

(魏睿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24级剧本创作与编剧理论博士生)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