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金融“国补”接力“以旧换新”促消费,更好发挥财政货币政策联动效应

adminddos 2025-08-13 16:54:48 1 抢沙发
金融“国补”接力“以旧换新”促消费,更好发挥财政货币政策联动效应摘要: ...

提振消费举措再加码,被视为金融“国补”的两项贴息政策日前正式公布。

8月12日,财政部、民政部等九部门联手推出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对在2025年3月16日-2025年12月31日期间,由21家全国性银行向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8类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发放的贷款进行贴息。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年贴息比例为贷款本金的1%,单户享受贴息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万元(即单户享受贴息补助最高1万元),中央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10%。流程上银行先正常收息,2026年经办行申请并收到财政拨款后,向经营主体返还贴息资金。

同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对在2025年9月1日-2026年8月31日期间,由国有行、股份行及5家消费金融公司发放的、可识别用于消费的个人消费贷(不含信用卡)进行贴息。年贴息率为1%,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单人在单家机构可享受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 (对应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其中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贷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对应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单笔5万元及以上消费贷需用于指定的重点领域,并以5万元为上限进行贴息。

以上两项措施都是落实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相关要求。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到,“发挥财政政策引导带动作用”,“2025年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和消费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8月以来,工农中建等多家银行表态将推动贴息政策落地。

分析人士指出,从消费品“以旧换新”到此次两项贷款贴息,体现了宏观政策对促消费的大力托举。对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有利于通过财政金融联动的方式,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更好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活力。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财政贴息有利于发挥财政的杠杆效应,单纯的财政补贴乘数效应有限,但是通过贴息的方式,可以撬动更大资金规模,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对界面新闻表示,财政资金对特定贷款利息进行直接补贴,可以降低居民购置大宗商品、提升生活品质的信贷门槛,直接释放消费潜力。另外,财政贴息以杠杆方式放大了信贷乘数效应,货币政策在总量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结构性宽松,导致财政资金效益显著放大,缓解了当前实体信贷需求不足问题。

此外,华泰证券分析师沈娟表示,对于银行来说,居民实际融资成本下降有助于提升贷款意愿,银行在保持定价水平前提下扩大客群覆盖,可以避免因利率竞争压缩息差,同时银行可以在不追寻客群过度下沉的同时实现消费贷扩容。“政策要求贷款聚焦优质场景(如家居家装、汽车),降低资金挪用风险,保障信贷可持续投放。”沈娟说。

华创证券分析师张瑜指出,从地方试点来看,四川省自2023年9月开始实施消费贷贴息政策,操作方式上,主要是定向支持汽车、电子产品、住房装修、家电家具等耐用消费品,贴息比例在1.5%左右,作为对比,当前消费贷利率多在3%以上。从效果来看,政策实施首月,消费贷余额增速从7.2%提升至8.1%。

8月13日,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负责人王波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本次发布实施的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双向发力,统筹增强消费能力和扩大有效供给,对提振消费特别是扩大服务消费将产生积极作用。

“很多家庭在家政、健身、旅游、美容、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已经超过了商品消费的支出,我国服务消费有较大的增长潜力。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我国消费结构将加快从商品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主导转变,服务消费潜力将加速释放。”王波说。

今年4月,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王文涛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5万美元左右时,消费结构将加快从商品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主导转变。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3万美元,服务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服务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2%,比同期商品零售额增速高3.0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比上年增长7.4%,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46.1%,比上年上升0.9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推动下,多数省份社会消费品零售表现良好,19个省份社零总额同比增速跑赢全国5%的水平,其中4个省份增速超7%。

上半年全国以旧换新带动消费超2.9万亿元,4亿人次受益。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6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家电和音像器材、文化办公用品、通信器材、家具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0.7%、25.4%、24.1%、22.9%。

多位分析师此前对界面新闻表示,今年下半年,消费增长支撑主要来自政策进一步加码显效以及服务消费潜力释放。

当前中国服务消费水平相对于发展阶段略显滞后,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据中国银行研究院的研究,2023年,中国人均GDP为12614 美元,大致对应1980年的美国、2002年的韩国,而2023年中国服务消费在消费中的比重为45.2%,相似发展阶段的美国服务消费占比为54.3%、韩国为54.3%。若按购买力平价看,2023年中国人均GDP为24569国际元,大致对应1991年的美国、2004年的韩国,而中国服务消费比重为45.2%,与美国(62%)、韩国(57.2%)的差距更大。

王波表示,此次贷款贴息政策将支持和引导相关服务业领域经营主体创新服务消费业态、模式和场景,扩大优质服务供给能力,以更优质、多元的供给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服务业具有就业容量大的特点,服务消费在创造就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居民收入增加反过来又刺激消费的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服务业就业占就业人员总数的48.8%,其中餐饮住宿、居民服务、文体娱乐等行业就业人员较上年增长明显。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