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上海社科新人访谈录|王海军:建构中国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

adminddos 2025-08-14 11:28:49 2 抢沙发
上海社科新人访谈录|王海军:建构中国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摘要: ...

【编者按】

作为上海市理论社科领域一项重要的人才选育机制,“上海社科新人”评选活动有力助推了一批青年才俊加快成长,对加强本市理论社科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勉励本市理论社科青年学者潜心治学、勇攀高峰,第十二届“上海社科新人”评选活动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上海东方青年学社于2024年11月至2025年1月组织开展,最终评选出19位“上海社科新人”。

“澎湃新闻”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对这19位青年学者进行了访谈。访谈围绕青年学者各自的研究领域、学术旨趣、研学经历、治学故事与经验启示、“上海社科新人”评选活动对于青年学者学术成长的助推作用、个人学术成长与本市理论社科事业发展相互促进等话题展开,以期为青年学者的治学提供可资参考的经验与启迪,成为其学术成长过程中弥足珍贵的有益激励。

本篇访谈的“上海社科新人”是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研究员王海军,他的研究领域为俄罗斯法和检察学。

王海军,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法学》编辑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澎湃新闻:能不能介绍一下您的学术经历以及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王海军:2006年我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同年在该校法律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2009年硕士毕业后进入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史专业,师从时任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何勤华教授,从事外国法制史的学习和研究。2012年博士毕业,进入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从事专职研究工作。2014年,进入复旦大学金砖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工作。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我赴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政治系访学。回国后,继续在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2019年年底转岗进入《法学》编辑部担任法理法史方向的责编至今,同时继续承担学院和学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我的研究方向有两个,俄罗斯法与检察学,二者存在一定关联,至今同步进行,但侧重后者。在2012-2019年间,我主要研究俄罗斯司法史和中俄比较法,其间出版著作5部,在俄罗斯刊物上发表俄文论文10余篇,奠定了俄罗斯法研究基础。2017年开始,我开始研究俄罗斯检察史,同时在中苏检察制度比较领域展开,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关注人民检察史及检察基础理论。

2019年,我在对俄罗斯司法史和中俄比较法的继续研究的同时,正式开始人民检察史和检察基础理论的研究,至今仍为我的研究重心。在研究过程中,我关注到人民检察制度中的标识性概念,并基于概念史方法进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更新了以往相类似领域和课题的研究范式,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基于对“检察权”“人民检察”“法律监督”“法律监督机关”“检察公益诉讼”等概念史的研究,梳理了这些概念发展背后的内涵演进和制度变迁,以及各概念的逻辑关系,完成对人民检察制度的系统性认知,并在新视角下推动了建构中国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研究。研究成果在《中国法学》等法学核心刊物上刊发,四项研究成果获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 

澎湃新闻:您觉得当下的学术氛围对青年学者而言是否足够友好?您觉得对于青年学者来说,哪些方面的帮助是至关重要的?上海市有不少面向青年学者的扶持政策,您的学术研究工作是否从中受益?

王海军:我觉得当下的学术氛围对青年学者而言还是比较友好的。现在的学术氛围较为开放包容,可以给青年学者提供多元的学术交流机会和平台,在本学科领域,可以不断拓展研究广度和深度,在跨学科领域,可以与不同学科的专家就同一问题进行交流,在获得跨学科知识的同时体会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这样既能够突破自己学科的局限性和思维定式,又能发现新问题或者思考问题的新思路,不仅有利于提高科研能力,而且有利于拓宽学术视野,更能打开广阔的思想格局。 

对青年学者而言,科研资助和学术资源两个方面比较重要。客观而言,上述两个方面在不同学科之间、学科中的不同方向之间均存在差异,因此应适当平衡,尤其在某个学科或者某个学科中相对边缘或者冷门的方向,应当给予相对平等的重视。这不仅有利于缓解青年学者的科研经费压力,保障其顺利开展研究,而且有利于培养科研能力、拓宽研究空间、提升学术信心、挖掘发展潜力。

上海市面向青年学者的扶持政策,对本市的广大青年学者,包括我个人都有很大益处。在2012年刚工作时,我就成功入选专为刚入职的青年教师而设立的“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不仅获得了一定的经费支持,而且提升了我对未来研究的期待和信心;2015年,我获得了上海市教委的出国访学资助,使我顺利完成访学工作;2017年,我参加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在提升知识水平的同时,不断端正了自己的治学态度,而且结识了在学术上给予我很多帮助的学友。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我被遴选赴上海崇明区政府挂职锻炼,在实务工作中加深了我对现有理论研究的理解;2023年,我入选上海市法学会的“上海青年法学法律人才库”;2024年,入选“上海市东方英才青年项目”,获批上海哲社一般课题1项,开始担任上海市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理事和区域国别法治研究会理事。此次获得“上海社科新人”更使我受益匪浅,信心倍增。可以说,这些扶持政策对青年学者的每一步发展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夯实自己的学术基础,增强学术实力,而且会提升自己对未来学术事业的信心和期望。

澎湃新闻:能不能介绍一下您此次申报“上海社科新人”的相关课题?获得了“上海社科新人”称号之后,您觉得对于您的课题研究以及之后学术生涯的展开会有哪些助益?

王海军:我此次申报“上海社科新人”的相关课题是人民检察史方面的,是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要求的体现。课题中涉及人民检察制度的形态变迁与实践特色,突出了制度的自主性发展面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内涵的深入探讨,并凸显其核心范畴“法律监督”的理论内涵和制度实践,这对深入了解党领导百年法治建设的重要实践、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均具有重要意义,并在建构中国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基础上推动了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工作。

“上海社科新人”称号是值得珍视的荣誉,我有幸获得,这不仅体现了学术前辈们对我研究成果的认可,而且是对我未来学术发展的鞭策和鼓励。我将基于这份荣誉及其赋予我的学术信心和发展动力,以审慎、严谨的态度开展后续的学术研究,不断提升学术水平。虽然我从事的研究不会立即面向新的社会问题、追踪新的法治实践,但是我依然会尽我所能,在基础理论上推陈出新,为上海的法治实践贡献力量。

澎湃新闻:您是如何看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整体的学术研究水平与城市软实力之间的关系的?更具体地来说,您觉得您的学术研究领域的水平提升将会如何助益于上海的城市软实力的提升?

王海军: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整体的学术研究水平与城市软实力成正比关系。上海作为承载、彰显国家软实力的标志性平台,其城市治理水平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衡量指标。城市软实力需要综合善治,既包括政府部门的统筹,又包括市民自律自治,并不断实现城市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因此,政府战略性推进、全社会参与和理论上的深化研究都是必需的,而这些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密切相关。

我目前的研究方向为检察史和检察基础理论,虽然侧重理论研究,但不乏对当代中国检察实践的考察,均涉及社会治理法治化问题。在我的研究中,系统阐释了检察机关在推进社会治理进程中肩负的法治责任,并通过研究检察权的内涵和功能、法律监督制度,以及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数字检察等,在理论层面提供了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及城市软实力需要的检察产品和法治产品。随着自己学术研究的深入和水平的提高,我将为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提供更加契合的研究成果。

澎湃新闻:您觉得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科研究的方法提出了何种创新挑战?您所在的学科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

王海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社科研究,带来了研究范式的变革,助力研究者突破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并取代部分传统社科研究中由人工完成的任务和工作,大大扩展了现有研究的知识领域,重塑了知识生产的结构和逻辑。当然,在获得便利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挑战。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社科研究必然面临算法黑箱、数据偏见、伦理风险及意识形态引导等问题,导致既有社科研究方法的不适,这是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伴生挑战。此外,持续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分析具有的思维模式和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较一些研究者更加深入和专业,这或许会导致某些研究者对人工智能产生过度依赖,这对社科研究明显不利。

我所在的是法律史学科,在研究中需要接触、整体和分析大量的史料,对于史料的可靠度要求非常高,人工智能可以提供海量的信息和史料,但是其因来源复杂导致可靠程度不高,而且法律史研究侧重研究者对法学观和史学观的深度理解和感受,其讲求的“史论结合”方法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因此,需要基于社科研究的人文性,坚持科学理性和价值导向,坚持人的主体性,明确人工智能的科研辅助定位,强化其在数据信息获取方面的优势,淡化分析方面对人工智能的依赖。

澎湃新闻:在当下这个人文学科价值被重新讨论的时期,对于后辈的社科青年学人,您有哪些建议?

王海军:在当下,我的一些想法,既是对后辈的社科青年学人的建议,也是对我自己的鞭策。第一,勤奋努力,夯实学术基础。学术成长是默默刻苦勤奋后获得成果的过程,基础理论研究尤为突出,习惯青灯佛影般的状态,坚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将基础问题研究扎实。第二,不盲目跟从热点,认真判断自己的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客观评价其价值和意义,以形成学术研究的自信。第三,逐渐打造自己的学术名片。学者在某个领域具有的代表性及其形成的学术标签,在当下的学术评价中至关重要,青年学人要围绕自己研究领域展开研究,形成系列成果,打造学术标签。第四,逐步积累,慢慢拓展。青年学者最开始时不要涉猎多个研究领域,最好在一个小的且已经熟悉的研究领域逐步积累,慢慢拓展,后续自然会形成一个相对广阔但相互关联的研究领域。当然,由于每个人情况不同,在研究道路上会存在诸多差异,因此上述四点建议仅作为参考,谨与后辈的社科青年学人共勉。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